案情:
放暑假两周了,孩子既不看书也不学习,一天光想玩。似乎觉得暑假作业反正老师也不会检查的,写不写的都无所谓,到时候凑个数交上去就完了。上学期是临到开学前几天,才熬夜来写作业。今年如果不跟孩子好好谈谈的话,大概就会是以前那样了。
家长发展性应对
1.家长平和地说出现状,让孩子自己意识到这个现象,并引导孩子意识到这种状况可能的危害。
想要孩子改变自己的行为,根本的动力在于孩子自己有觉察并意识到这种情况对自己不利,否则,家长的责骂和逼迫无法内化成孩子自愿选择的行为习惯。家庭教育要有建设性,而不只是图表面行为表现的改善。
所以,家长不要直接说教、指责和警告,而是平和地说出这个局面:“孩子,放假两周下来有什么感觉?...上学期间感觉缺乏的玩乐得到了一些补偿后,你还有什么不同的感觉?......请你不要紧张和有防御心理,我并不想责骂你,只是想听听你在两周自由自在的生活后是否有一些新的感觉。...对于暑假期间你怎么过,我不想单方面规定;我只是希望你好好利用暑假这种可以自由掌控的时间让自己体验不同的感觉和养成一些对你有利的习惯。所以我想听同你的感觉和想法。......”
2.找到孩子值得肯定的方面,巩固沟通基础。
孩子在放假以来的这些时间里,大概也不会一点有关学习的事情也不做。人在不知不觉下也会做点事情来获得自我肯定,同时又可能是作为麻痹自己的一种策略,告诉自己做了,以为做过几次就算是正常做了。一般的人就这样忽悠自己,也就难成大器。所以,家长要在肯定孩子也有积极表现的同时,引导意识到有这种自我忽悠的现象,引导孩子意识到以后自觉放弃。
所以可以这样说:“我好像也看到你写过作业。你是怎么选择做作业的?你跟自己说了什么让自己做了作业?...我不知道你写了以后是怎样的感觉。是不是也是有点自我肯定的?你是否意识到要让自己积累更多的有关学习的美好感觉?...人有一种现象不知道你是否有一些体验,就是人们在意识上知道要去做一些事情,而且是持续地去做,不做对自己不利。但是,人们往往只是做一下,就认为自己做了,或者只是偶尔做几次就以为自己一直在做了。这样就不知不觉麻痹自己,最后让自己遭受了很大的损失。我们小时候都有这样的体验,后来才知道我们不能这样忽悠自己,要对得起自己,为自己坚持去做有益的事情。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
3.了解孩子在学习上的感觉和需要,引导孩子聚焦于更高层次的有利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并以感觉作为重要的学习心理基础。
如果我们在一种事情上没有更多的美好感觉,我们会下意识地回避和逃避。问题是要想在一种事情上有更多甚至更高层次的美好感觉,这是需要不断坚持进入良性的向上的循环(坚持---体验到美好感觉---继续坚持---积累更多美好感觉---更愿意坚持---)。而回避和逃避终究会让我们陷入负性情绪之中。这是未成年人甚至一些成年人都不太明白的。所以,家庭教育要引导孩子逐步积累学习上的积极感觉并持续积累和强化,才能发展出迎难而上孜孜以求的求学精神。
所以家长可以这样倾听和引导:“是不是在学习上体验到的美好感觉不多,而且一个学期下来也蛮辛苦的,所以,放假了就暂时不想看书写作业?...想放松一下调节一下心情这个可以理解,也是有必要的。我猜想,你在学习上也不是一点好的感觉都没有是不是?...比如当你做完一样作业,看到自己做得蛮好,正确率也不会低,我想你也会有一些好的感觉,比如成就感、胜任感、信心等,是不是?而且想到你刚才做作业的过程也很认真很投入,是不是也为自己感到自豪和鼓舞?...当你考到自己想要的成绩的时候,也会有一份强烈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是不是?...而当你知道你在学业上的坚持是为了你将来更有能力去选择,更有能力去从事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是一种对自己的投资,我想你也会更有动力去坚持学习,是不是?...虽然一时的偷闲会让人感到轻松,不过,当你隐约感觉到这是在给自己放水,这是在放纵和放弃自己,我想,我们也不会感到轻松自在,而是会有一份负罪感和紧迫感,有这样的感觉是作为人的一种正常体验,它是在告诉我们,我们要为自己负起责任,要为自己的未来去做好准备,不然会对不起自己,是不是?...”
4.引导孩子自觉自愿地有所变化和调整,鼓励孩子为他自己做好暑期安排和通过积极行动去收获美好的感觉。
家长不要直接替孩子规划和单方面安排事项和任务,在被动心理下的行为表现不太会很积极。给孩子机会学着自己规划暑期生活和每日事项,我们才有更好的切入口去赞赏孩子,孩子才能最大可能地体验和积累美好的感觉。
所以,家长或许可以这样引导规划:“当暑期结束时,你希望自己有怎样的感觉和收获?...你最想在暑期里做哪些事情?...当老师在开学之初请你在班上分享暑期里你最有成就感和最有收获的事情,你会分享哪些?...当未来的你拜托现在的你为他的未来做一些积极的准备,你认为未来的你会希望现在的你为他做些什么?...你认为在以下事项中,未来的你希望现在的你做些什么:每天看几页历史方面的书或其他喜欢的书、做一些物理实验获得操作经验、坚持体育运动强壮身体、跟父母或其他成年人聊聊社会的一些现象和发展趋势、做一些学习知识点的整理、参加一次有意义的夏令营、每天完成一些作业养成计划和认真执行的习惯、规划和执行一次社会调查来了解自己感兴趣的一些社会问题、参加几次社区公益活动发展自己的爱心和社交能力......?”
5.不管孩子做了多少规划的事情,只要有去做了,就要善加利用去肯定孩子强化孩子的执行意愿,而不要聚焦在哪些没做。
家长往往在计划的执行上看到孩子没有去做的现象,而不是聚焦于做了的表现上。孩子刚开始发展计划和执行能力时,不在于有没有做完全部计划的事情,而在于在所做的事情上积累美好积极的感觉。好的感觉积累越多,孩子越可能给自己机会去做得更多。所以,家长不能只看到孩子做了就算放心了,而是要跟孩子聊聊,利用这个情况通过交谈促进孩子心理的发展,而不只是停留在功利层面。
所以,家长可以这样跟孩子交流:“今天你按照计划去做了...,你是怎么让自己坚持去做的?...按计划做了以后你有什么感觉?...当你已经几天如实地执行了自己的计划,你对自己有了什么新的发现和评价?...在做这些事情中,让你很有感触和收获感的是什么?...设想一下,当你去做了(某件尚未去做的事情),你可能会让自己获得什么好处?...”
6.暑期结束时邀请孩子总结一下,仍然聚焦在做成了哪些和收获到了什么,而不必去责备孩子哪些计划了没有做到。
在单位里进行绩效面谈,当然会涉及到未尽事项和检讨没有达到目标的原因这些现象。这是很多员工不愿意参与绩效面谈的基本原因,因为员工在心理上似乎始终是处于被考核的位置。而家庭教育发展孩子的计划和执行能力与品质,根本的在于让孩子形成一个主体性和自主管理的心理状态。而这或许需要家长们一开始先不盯着未尽事项,而是强化孩子在做了的事情上的美好感觉,强化这份主体意识和发展自主管理的习惯。积极主动的心理基础建设好了,往后才有可能在行动上显示出积极主动的表现和情绪。
所以,家长到时可以这样发起对话:“暑期即将结束,我想你可能也盘点了自己这个暑期做成了哪些事情,以及在这些事情上有了哪些收获,能找一个机会让我听听吗?...你放心,我不会去责问你哪些事情没做,没做总有没做的原因,同时我想,以后你给自己机会去做了,自然会有一些不同的收获和感悟。现在我们只谈做了的事情上的收获,好吗?......若干年后你回顾这次暑期,让你最感自豪的可能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