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抱怨,来源于无法掌控命运
20年前,爸妈问:“儿子,你长大了想干什么?”我说:“我要上清华,我要做科学家!当个大老板也不错,到时候给你们买大哥大!”爸妈知道童言无忌,却依然笑得合不拢嘴,直夸我有“出息”。
我想每位父母口中的“出息”,都是对孩子们的期许,希望他们未来不是个平庸的人。
转眼间20年过去。虽然我成熟了,但也没什么“出息”的平庸了,再也不敢说那些有关乎梦想的大话。因为我怕,怕自己做不到,怕自己被嘲笑,更怕做不到后自己都瞧不起自己。
我并没有什么未来的构想和计划,还是更愿意循规蹈矩的上班,日复一日地完成着无聊的工作,期待着老板的赏识,盼望着上级早点离开而取代他。
几年前,我通过同学认识了一位朴素的姑娘,现在我们已经结婚生了小孩,谈不上感情有多浓,只是有了份家庭的归属感,当然这也是父母所期待的。
这样的生活没有波澜,但也不会打破我的安全感。
以前我常抱怨,为什么父母没有一些“硬关系”,不能给我安排一份体制内有尊严的工作,也让我能在同学聚会上挺直腰杆。
2
不是没欲望,只是思维方式在作怪
4年前,小韩的出现彻底打碎了我内心的平静。
小韩曾是我的高中同学,当年我们成绩都很一般,常一起挨骂罚站。后来高考,我们又一同落榜,最终我选了专科,他放弃了念书,一人背着行囊做了北漂。
18岁的我信命,也许我正如父母和老师眼中那样“不聪明也不努力,上不了名牌大学,也没什么出息了”。
我清楚远方的大城市机会很多,但没学历没技能的我,会不会依然是竞争的落败者呢?万一不能在大城市立足而狼狈回来,该有多没面子。
也许呆在父母身边,找一份踏踏实实的工作,才是最保险的选择。对于小韩的自不量力我只能嗤之以鼻,没有学习和一技之长的他,是去工地搬砖还是去做服务员?到时候还不是要乖乖回来。
10年后的同学聚会,小韩递来的名片狠狠打了我的脸。现在的他,已经是3家连锁饭馆的老板,前不久还在北京安了家。我问他为什么不回来?他说,那里是他找到自己的地方。
对于我的认命,他感言,“其实我也不清楚未来要成为个怎样的人,只是对现状不满,不希望自己被别人去定义。我知道自己不喜欢学习,但不代表不能做其他的事,所以我就去尝试了。虽然这些年过得有些苦,但我心里是享受的”。
优秀一定有优秀的道理,平庸也一定有平庸的原因。说到底还是思维方式的问题。
我和他最大差别在于,在18岁的年纪就自我设限。因为高考的失败,父母和老师的否定,让我对未来的美好失去了想象。没了欲望的生活,不过是日一复一日的重复。
我蜷缩在原地不动,却还嘲笑那些敢想敢做的人。我害怕听到他们好消息,因为他们的成功,就是对自己最大的讽刺。
3
摒弃自我设限,从心动到行动
我很庆幸能再次遇到小韩,他的故事启发了我的思考,更让我看到了人生的更多可能性。从那时起,我对未来有了的更多憧憬,有了颗想改变的决心。
我胖,收入不高,工作自己不喜欢,夫妻感情平淡,需要照顾孩子等等,我有太多的方面需要改善。我要减肥,做一份生涯规划,提升技能,与家人良性沟通,学着去陪伴孩子,为此我制定了很多计划。
起初,我的计划完全保密。我怕万一自己做不到,会被别人看笑话,成为“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我的担心和焦虑,让计划推进非常慢,甚至一度无法进行。
可是,一想到这些年来的碌碌无为,这让我改变的愿望越来越迫切。我必须坦诚地面对自己,面对心中的恐惧,害怕是没有用的,我会输一辈子。
当我真正去行动时,发现似乎没那么难。原来一个人承认自己害怕的时候,就是变的勇敢的开始。
4
自我管理,决定了能走多远
决定一个人能走多远的,是他有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去做事。
敢做敢当,往往意味着热血上涌,意气用事。而有没有自律意识,自我管理能力,则决定了这个人最后能走多远。
在我制定目标改变的过程其实很曲折,我的目标总是在放弃和重拾中不断推进。当然,给我最大动力的,其实是那些优秀的人,他们让我看到了生命的另一种可能性,让我为自己的虚度光阴感到羞耻。
年龄的上涨可能会剥夺人的一部分的健康和活力,但我在优秀的人身上都看到了一个基本的特质:行动力与自我管理能力都很强。
在我不知道这条路最终的结果会通往哪里,但能得出一个最基本的结论:敢与不敢,决定了一个人能不能迈开腿;能与不能自律决定了一个人能走多远。
有一句话说的好:在这个世上从来没有失败,有的只是早一点和晚一点的成功。但这一切都基于一个前提:你不会害怕失败,也不会停止前进的脚步。只要你不甘平庸愿意行动,就不会平庸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