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清零刻板印象,孩子才有无限可能。
语言是一种强有力的创造性媒介,我们说出的话语反映了我们的思想和观念,定义了我们所生活的世界。
我们期待孩子灵动鲜活,但是我们却把他们固定为脑中的刻板印象,然后再用这个刻板印象去假定他们的未来。
试想一下我们有没有给孩子贴上一些特定的标签,让我们的评价中多了很多的评判。
回想我们和孩子的每一次沟通,是否在对话之前,我们已经假定了他的行为,他的想法,甚至事情的原因和经过,我们可否问问自己,这是孩子的真实模样,还是我们想象出来的刻板印象?
咱要摆脱对孩子的刻板印象,我们就一定要试着去了解孩子的多面性和可能性,不让自己陷入固有的思维定局中。
希望我们和孩子们都能具有多元的视角和穿透力,让自己从现有的局限中跳出来,站在一个更高的位置,跨越刻板印象的阻碍,去看见和接纳每一个人去理解和包容每一个观点,尊重个体,尊重不同打破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封闭与局限。
请完成第一个练习,让我们带着觉察,对孩子的刻板印象进行一次清零行动。
第2节 关掉鲨鱼音乐,心境便能海阔天空
书中提到著名脑科学家通过一个神奇的试验,为我们演绎了情绪是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和决策的。仅仅是一段音乐就会带动人的情绪变化,甚至影响我们的潜意识,那更何况是我们亲身经历的事情,他同样会影响我们对孩子的判断以及我们当时的反应。
你有没有注意过一件事情,当我们攻击孩子的时候,孩子根本不会,去听我们讲了什么道理,也不会去反思,它会如箭在弦般集中所有的注意力,密切关注家长的风吹草动,情绪变化,行为趋势,他们会恰如其分的点点头承认错误,因为他们认为只要关乎他们的切身利益,也就是家长消气了,他就可以逃脱严重的惩罚,而孩子们并没有去关注错误本身。所以我们想一想,在这样的时候,我们真的帮助孩子去认识到错误或者问题,甚至帮他解决了问题吗?
当我们攻击孩子的时候,我们的语言里时常充满着对孩子的否定,孩子无法分清让我们不满的是他的行为,还是他这个人这样的攻击和质疑,会让孩子感到非常的难过,他会认为我们是在讨厌和放弃他本人。这个结果一定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我们希望孩子最终成为的是原原本本真实完整的自己,但是当我们的批评和惩罚被孩子接收了之后,孩子们将理解为我们在攻击他的真实自我,他就很可能为了保护自己,坚守自我,选择忍让逃避甚至报复和对抗,这样的分歧就会把我们双方推入敌对阵营,我们每天都在暗中较量,争个你输我赢,怎么可能让我们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并目标一致为之而共同努力呢?
书中作者提到孩子随身携带着一个隐形的工具箱,我们所用的沟通方法对话方式,他都默默的收纳在自己的工具箱里,成为他为人处事的法宝。不,你希望给孩子的工具箱填满什么样的工具呢?
当我们在批评和惩罚孩子的时候,我们很容易把错误归咎于孩子,在这无形中就让我们给了自己一个借口,是孩子导致了我们的过激行为,怪罪他人推卸责任是唯一的出路,我们是被动的接受者,而不是改变现状的主动者。
作者为我们提供了三个转化情绪的快捷键,它们分别是口、手、心。
第3节 做回自己,我们不是超人父母
我们没有的东西如何给别人,同样我们不能够把自己把自己做到很好的时候,怎么样去让孩子获得更好的照顾。
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我们传递的不只是语言信息,更多的是情感的流动和心灵的触碰。
爱不代表溺爱,溺爱是迎合孩子的任何要求,而不是让孩子学会接纳自己的负面情绪,溺爱是完全以孩子为中心,放弃了爱自己。
我们要看见孩子的需要引导孩子去看,同时也要引导孩子去看见父母的需要,爱孩子更要引导孩子爱他人。只有在这样平等的关系中,只有在孩子和母亲和他人同样美好的信念里,孩子才能慢慢的体会到他人的感受,学会真正的理解他人,尊重他人
本来爱自己也是有方法的,而且需要我们进行刻意的练习,下面就一起来完成这张自测表,看看你是哪一种?无论你是哪一种,你都需要行动起来,并不会让你花费太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但是他却能够帮助你教会孩子如何经营生活。
作者给出了5个锦囊,让父母能够恢复满满的元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