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夺冠》观后感
说起女排精神,大家的印象是什么?是不屈不挠的吃苦精神吗?是的,80年代的女排精神就是这一民族精神的代表,所以那时候女排夺冠,全国人民放鞭炮庆祝,女排打的不仅仅是排球,而是一场战役,代表着中华民族重新崛起,是中国精神的胜利。
10月8日,国庆最后一天公司组织观影活动,看的电影就是《夺冠》。电影按照时间和事件分两大段,前半段是讲述80年代女排夺冠前的艰苦卓绝的训练故事,这段历史很励志但也感觉有些许压抑。后半段是2013年后郎平回国担任中国队主教练,一直到2016年巴西奥运赛场上夺冠的故事。2008年后中国女排青黄不接,2013年在国际赛场上已经沦为二线。郎平回来做了主教练提出要改革,对原先的招人制度、训练方式和激励制度都做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改革并没有很快见到好的效果,这过程中甚至出现比以前更差的结果,在各大比赛中的名次甚至垫底,但朗平顶住压力,坚持自己的节奏。
“你为什么打排球?”这一问卷中的问题几乎没有人回答。郎平却在这个问题上却非要女排姑娘们给个答案。这一灵魂拷问也是我们每个人要问自己的,“你为什么做你的工作?”是因为别的工作不合适,只好做现在的工作吗?还是为了父母?就像朱婷的回答:“因为她去打篮球显得单薄,去皮划艇这脚又太长不好放,所以只好来排球队。打排球是为了父母,因为她在农村,家庭经济条件差,读不起大学,要不是参加体育队,就只有打工的命。”你为什么打排球,“成为你!你满意了吧!”当朱婷带着恼怒的情绪大声喊出这句话的时候,朗平当然是不满意的。而当大家都没有就这个问题给出自己的发自内心的答案,郎平让这批女排姑娘全部留在老的训练室过夜,只为让大家发自内心地明白自己为什么要打球——是要她活出精彩的自我而不是成为某个优秀的别人。
有人说这部电影前半段感觉没什么好看的,后面倒是有些意思,比较符合我们现代人的需求特点。是的,这部电影的重点在后半段,我的理解是前半段是铺垫和对照。全片在夺冠的最精彩时刻戛然而止,不再有过多赘述。就像文章的豹尾,干脆利落。
我们在国家利益层面看重的是结果,但作为在其中起作用的个体关注的应该是原因。郎平对女排进行大刀阔斧改革的时候需要强硬的态度,但她给到球员的不仅仅是高强度的训练,更是人文的关怀。“训练结束,你们去谈恋爱吧!”做为运动员除了打球之外还应该有自己的生活追求和选择,女排姑娘的身份不仅仅只是运动员。郎平教练带给大家还有做为人本身的意义和选择,带来的是人性的觉醒。这股觉醒的力量仿佛一道光照进女排姑娘们的心灵,让他们思考自己的最真实的需求。如果有人最终的思考结果是自己并不要打排球,郎平做为主教练也尊重她的选择,让她离开,就像陈鹿从队伍里出来说自己不要打排球了,要去考大学一样。尊重每个人的选择,如果想明白了自己的志向并不在此的,可以尽早离开,但留下来的也请尊重自己的选择,做好自己做为运动员该做的。
女排最后的夺冠有些出乎意料,如果赌球那时候的赔率应该是极高的,大家一致不看好的情况下,女排姑娘们也卸下包袱,不执着于结果,每个人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各就其位去打好每一个球就好,不求结果只求精彩。最终取得胜利是很好的结果,但如果那场球赛没有胜利,但比分一直咬得很紧,那场球赛应该也是会被球迷记住的,因为很精彩。当然意外的偶然背后是女排姑娘们艰苦的训练和教练技术方法的改进以及战略战术的不断调适。每一个偶然的背后都有其必然性!女排那场球赛的夺冠不仅是新一场球赛的胜利,也是改革创新的胜利,人文意识觉醒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