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相逢一笑
近日,谷歌的阿尔法围棋(AlphaGo)与围棋冠军李世石之间的博弈引发广泛关注。在预定的五局博弈中,AlphaGo连胜前三局,胜局已定。虽然第四局,李世石胜出,为人类挽回了一点脸面,但AI(人工智能体)的强大能力无疑强烈地刺激着人们的神经,甚至引发普遍的恐慌。
这种恐慌,首先由“战”字引发。在人机大战这种语境下,如果人类失败,当然会引发强烈的忧虑。这种忧虑其实在“深蓝”1997年战胜国际象棋排名世界第一的棋手加里·卡斯帕罗夫时就已经发生。
然而,技术的进步从未停止。今天的AlphaGo也只会是AI届成长的一棵幼芽。因为,对于AI的研发,重点不是“对抗”,而是“协作”。
对于“机器学习”我知道不多。只是从网上的文章中了解到:AI其实是能自主活动的软件或者硬件实体。它是能够自己学习和提高的,也就是说它们能从经验中学习。
这让我们不由自主地想起我们的教育:
- 教育不正是要培养会学习的人吗?我不知道AlphaGo的研发人员是基于哪种心理学理论进行的程序设计,是行为主义、认知学派,或者建构主义?但从网络的文章中看AlphaGo与“深蓝”的区别就在于,“深蓝”需要将大量棋谱输入,而AlphaGo却可以从零起点自己学起,另外在算法上,它已不仅限于使用“暴力穷举破解法”,而是采用了“剪枝算法”等先进的算法。所谓“剪枝算法”,就是通过运算把不可能占优的可能性直接删除,不再做考虑。对于已经找到门路的,则充分利用经验加以发展。以依我的理解,就是说AlphaGo已经学会了反思,既能从经验中学习,又可以及时发现错误并加以纠正。
- 教师不也是需要不断从经验中学习的人吗?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早已不是知识的拥有者。而今,任何人都可以很方便地从互联网获取海量的知识。那教师的价值何在呢?除了“身正为范”为孩子成长做出榜样外,单从知识学习的角度看,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教师对孩子的了解并据此进行“因材施教”。孩子各不相同,教师的经验也就需要不断地进行调整。所以,教师教学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不断从经验中学习的过程。
“教育信息化”早已不是一个新鲜的名词。今天,电脑、投影、电子白板、电子书包等设备已走进了我们的教室。可是,教育的改变大吗?
2011年10月,默多克在旧金山美国教改峰会上发言说:“我们的学校是唯一不受科技革命影响的阵地。五十年后醒来的人会看到今天的教室和五十年前维多利亚时代就已出现的教室没什么两样:一位教师站在一群孩子面前,拿着一本书和一支粉笔,后面一块黑板。”我是这样理解这段话的:尽管现在的教室里有了电脑、电子白板等设备,但它们的作用与书、粉笔、黑板的作用没有本质的区别——它们只是用来呈现知识。
根据浙江师范大学周跃良教授的讲座,信息技术重新塑造教育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 教育目标与课程的改变
- 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改变
- 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 因材施教时代来临
从AlphaGo身上,我们特别感兴趣的恐怕是第四条。
奥苏贝尔说:“如果我不得不将教育心理学还原成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主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奥苏贝尔的话,我觉得那就是“因材施教”。
让我们来想象这样一幅画面:将来的一天,一个智能体AI承担起教师的职责。它不仅有丰富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它能够通过大数据对孩子有透彻的了解。它知道孩子哪些知识掌握得扎实,还有着哪方面的知识缺陷,并据此设计出适合这个孩子的教学方案。更重要的是,他还能根据孩子的学习,及时地调整方案。这样,孩子不会因为老师重复已知而烦躁,不会因老师所教超出了自己的理解力而郁闷苦恼,所有的学习都是围绕“最近发展区”展开的。那将是多么有效的学习!
我不晓得现在提出的“互联网+教育”会走一条怎样的道路,但我特别期盼上面那样的教育能够早日实现。如果给这样的教育一个名字,我愿称之为“智慧教育”。
朋友,你眼中的“互联网+教育”是怎样的一幅图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