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之交是泥螺大量上市的季节,尽管味道鲜美,没有一点嘴上功夫,还真的享用不了。
泥螺名吐铁,俗称黄泥螺,形状如蚕豆,壳薄易碎,吞吐含沙,沙黑如铁,在潮汐起落的滩涂泥沙中生存。我国沿海都有出产,其中以黄海和东海产量居多。春秋两季是采拾泥螺的最佳时候,三月泥螺称“桃花泥螺”,螺肉刚刚生长,体内无泥且无菌,味道也特别鲜美,谷雨至小满节气时,螺肉最为丰满,肉质爽口,营养丰富,中秋时节的“桂花泥螺”虽然比不上三月的“桃花泥螺”,但粒大脂丰,味道极其鲜美。
七八十年代, 苏北盐城沿海人家泥螺犹如坛中咸菜,家家户户都有,开饭时取几勺置碗中,拍点蒜泥放里面,屋后掐个南瓜叶摊在桌角吐泥螺壳用,吃泥螺喝粥,庄家人劳累了一天,晚上回来呼噜呼噜几大碗粥一碗泥螺很快就消灭了,没有泥螺了,卤子唰唰也能吃一碗饭,鲜美程度不可言喻。当然,这么好吃的东西,还是有很多人不会吃,或不敢吃,不是别的,是因泥螺壳薄易碎,不宜远运和久储,放久了会“亮壳”,很多内地人没有吃过,不会吃,有的想吃也不敢吃,搞不好会连沙带泥一起吃到嘴里,弄得很狼狈。
七八十年代吃的都是原生态的泥螺,滩头取回来洗净放点油、蒜一泡,吃的时候用牙齿和舌尖配合的恰倒好处,把肉吃下,把壳和泥沙等吐出来,分离的很清爽,没有一点口舌功夫一般是不敢轻易下口的,现在市场上的泥螺都是经过人工排沙的无沙泥螺,吃的难度要小的多了。
泥螺的吃法也很多,可取螺肉煲粥,也可盐腌、酒渍,还可以用葱油爆炒,海边许多饭店的特色菜“爆炒鲜泥螺”,身价不菲呢,但海边人最爱吃的还是醉螺,取粒大脂丰的大泥螺,洗净沥干,放入白酒,糖等等原料泡制,味道特别鲜美,确实是一道特色美味。
泥螺营养丰富,螺肉富含多种微量元素,具有护肝养肝的作用,泥螺汁还可治疗咽喉炎。
泥螺虽小,但可以说是集海鲜之大成,不信,你搛一颗放嘴里,过半天,咂咂嘴,舌尖上还鲜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