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区楼下,是城市出城方向的一条主干道,几乎在每天早晨六点左右,都从那里传来各种喇叭放大的吹拉弹唱。这个时候的音乐听上去生硬刺耳,不仅有清晨扰民之嫌,更重要的是,那是送葬者的音乐,在昏暗、安静的清晨会让人觉得一丝丝毛骨悚然。
你肯定打算关掉这篇文章了吧,我们都害怕死亡,甚至不愿意谈论它,厌恶它。但,请等一等,你知道我们都逃不过死神来了的宿命,你难道不想只花上五分钟时间,来学会怎么样心平气和地面对它……
人们对死亡的恐惧无非是三点,一是认为死亡会很痛苦,比如得了绝症;二是无法预知死的时间、地点、方式、乃至最后去了哪里,这是一种对未知的恐惧;三是怀有遗憾,比如错过和亲人的最后一面,比如子欲养而亲不待。
但我们知道这一天终将到来,我们不可能因为怕死而时刻惴惴不安,所以我们得尝试理解死亡,战胜内心的恐惧,才能快乐的过好这一生。另外,懂得生死观,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进而拥有更高级的价值观,在这种底层、根本价值观的指导下,我们才能在生活中更好地做适合自己的选择。
对于死亡的痛苦,其实现代医学发达,能够大大减轻病痛的折磨,倒是需要我们关注的是,我们万一进入意识模糊、无法自由表达的时刻,是插满管子在剧痛中无意识的苟活,还是提前写好遗嘱,指定尊严死,不把艰难选择的痛苦抛给亲人?
对于死亡的未知,我们应该明白死其实是人生的退出机制,生命的原始状态就是从无机物进化为有机物,死亡不过是从有机物回到无机物而已。我们可以信仰宗教,可以学习生理科学,减少神秘的未知,有助于得到心灵的安宁,知道要去的地方,定让我们平静而敢于担当。
对于死亡的遗憾,人生苦短,我们更应该珍惜当下,珍惜身边的亲人朋友同事,有时间尝回家看看。
我也问过自己,假如还有一个月的生命我会做些什么?仔细想了一下,在离开这个世界前,我一定要回到家,和亲人待在一起,收入啊房产啊单位啊职位啊,这些日常困扰我们的,让我们烦躁于心、与人相争的东西,真有那么重要吗?
这一时刻,我只想和最亲的人、最好的朋友团聚,和他们在一起会助我化解恐惧,找到自己内心的安宁;在我离开世界后,我会捐献身体,让医学合理地使用它,让还有机会活下去的人利用它,我来自尘埃,我复归泥土;若有足够的财富,在保证家人合理、有尊严的生活之余,我会全部捐出,钱只是工具,合理的位置方能产生最大的价值。
古往今来,超越死亡的方式有什么呢?首先是繁衍后代,这有点类似于科幻片里有钱人身体死了,却通过把记忆移植到健康人体上来实现永生。生孩子也是有异曲同工的心理暗示,你会把拥有自己基因的孩子,看做是自己生命的延续。
难怪色情文学和岛国电影有如此广泛的受众,这种人类对性的格外关注,反映出人类想要通过繁衍后代,来间接实现超越生死的迫切渴望。
超越死亡还需要融入群体。相信大西洋深处一个由几十万马鲛鱼构成的鱼群,在遭受鲨鱼攻击时个体并不会过分惊慌,因为它们深切体会到存在于群体里的安全感。
相类似的还有非洲大草原的角马迁徙,在渡河时,尽管可能被鳄鱼吃掉或被河水淹死,但角马们依旧前仆后继地跳下去,这就是生物与生俱来的从众心理。
战场上冲锋的士兵悍不畏死,因为在集体冲锋的那一刻,他体会到“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有过生死体验的老兵更是如此,他们相信战斗中的死亡只是服从概率统计,怕也好不怕也罢,结局早已大致注定。
第三种超越死亡的方式是创造人生。热情的人,面对死亡会比普通人乐观,有的人面对癌症,吓得畏畏缩缩,很快离开,有的人却心想“狗日的癌细胞想弄死我,没那么容易,我要锻炼地更强壮,耗死你饿死你”,且不说是否有科学依据,便是这一种不愿束手就擒的意志,就能够调动副交感神经发挥作用,扩张血管降低血压,调动身体里一切健康因子参与与病魔的战斗。
另外,我们还可以过多面人生,同一时段,发展自己的多个维度,在有限的时间里,这样做相当于获得几段不同的人生。我们可以积极健身与读书,从身体与思想上不断让自己推陈出新、更新换代,从而延长自己的身体寿命和思想寿命。
最后,我们可以通过帮助他人来实现生命延伸,比如器官捐献,比如救助有困难的人,高级点的还可以发现与创造自己的无限可能、斜杠人生,将自己的思想交流传播出去,认可的人越多,代表着复制的越多,影响的越广。斜杠加复制,人生这不知道是延长了多少辈子!
当别人痛惜宝玉的离开时,宝玉却看到自己千年顽石的宿命,因为看透,所以坚定,因为坚定,所以无所畏惧。向死而生,活出自己,把此生,活成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