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晚的课间休息,小丫都会打个电话回来,昨晚她说:“妈妈,我刚才在做语文阅读题,读了一篇写柿饼的文章,看得我都流口水啦,好好吃哦……”
而前晚她说的是:“我看了一篇作文,题目是《奶奶的粽子》,写得实在是太诱人了,我现在就想吃……”
难道你没有吃过柿饼和粽子?平时你吃的时候,它们也就是普普通通的食物,而经过作者的一番描述,你马上就觉得特别美味,这就是文字的魅力。
文字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让寻常的食品也能咀嚼出悠长的意味。
小时候在农村,物质贫乏,粮食欠缺,我们常吃一种玉米面饼来充饥。这种面饼,粗糙,寡淡,硬邦邦的,跟小麦面粉做出来的洁白松软的馒头相比,后者简直就是山珍海味。
我们都讨厌玉米面饼,却又不得不靠它裹腹,白馒头只有在过年过节时候才能吃到。
直到有一天,我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讲的是一个掉队的战士,在山里迷了路,他唯一的干粮,就是背包里的几个玉米面饼。
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追上大部队,或者什么时候才能走出大山摆脱困境,他对几个玉米面饼格外珍惜,不是饿极了时,决不多吃一口。
等到饿得实在支撑不住时,他才小心翼翼地拿出面饼,咬一小口,慢慢慢慢咀嚼,细细细细品味,玉米的清淡甜香,一丝丝一点点滑进肚子里,他一小口一小口地吃,半个饼子,能吃半个小时,吃完了就着小溪掬一口流水,水也变得清凉甜润起来。
我脑海里演绎着战士吃饼的情形,跟着他一起慢慢咀嚼,细细品味。此后自己再吃玉米面饼时,竟然不觉得难吃了,而且也吃出了清淡甜香的味道。想起这玉米面饼曾经是一位迷途战士维持生命的所有希望,我就更加珍惜了,哪怕掉一点儿碎渣儿,都会捏起来吃掉。
多么神奇的文字啊,那是我第一次被文字所描述的意境对食物改变了态度。后来 ,就有更多次类似的经历了。
小学课本里的《挖荠菜》,田间地头的寻常野菜对作者来说就是美味佳肴,相信有多少人看过后会产生想吃一顿荠菜玉米糊糊或者一盘“用精盐、麻油、味精、白糖精心调配好的荠菜”的念头吧。
还有那吃了把牙齿都酸倒的杨梅;《社戏》里迅哥儿和小伙伴半夜里偷来煮吃的罗汉豆;还有鲁镇酒店里孔乙己下酒的茴香豆;《红楼梦》里“倒要用十几只鸡来配它”的茄鲞……
文字里的美味诱惑实在太多了,不光是因为文字本身的可爱和内涵,还有那个写文字的人,更加可爱有内涵,还有那些读文字的人,只有用心读了,才会品尝出作者想要描述的意味。
小丫今天就要回来了,我要去买柿饼,去买粽子了,希望她能吃出她所期待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