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看到一个好故事,必须和大家分享一下。
在简书上浏览文章,常常看到“带娃”的故事,知道有许多年轻的爸爸妈妈不仅辛苦带娃,还在辛苦码字,真的很钦佩。
带娃可不是个轻松的活,不仅需要体力,还需要脑力,说的更高级点,需要知识和智慧。
听听这个故事,可能会有些启发。
故事的主人翁叫史蒂文森,这是他和外祖母之间的一件往事。
史蒂文森的外祖母有十个子女,子女们又各有孩子,整个是个很大的家族,所以史蒂文森小时候并没有多少机会跟外祖母单独相处。但家里人都知道,外祖母是个有智慧的人。
史蒂文森九岁时候,有一天,外祖母叫住他,领着他离开众人,找了个小房间单独谈话。
外祖母说,布莱恩你知不知道,我一直在观察你。我发现你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孩子。史蒂文森很惊奇,受宠若惊。
外祖母接着说,我认为你将来无论想做什么事情都能做成。可是想要达到那样的成就,你必须答应我三件事。
外祖母说,第一,你必须保证永远爱你的妈妈,永远照顾你的妈妈,那可是我的好女儿。
第二,你必须永远做正确的事,就算有时候正确的事很难,你也要做正确的事。
第三,你必须保证,永远都不喝酒。
史蒂文森激动地点着头,说我答应你,我保证。
从此之后史蒂文森就有了一种特殊的使命感,觉得自己责任重大。他的确做到了对外祖母的承诺 —— 至少做到了从来不喝酒。
长大以后,史蒂文森有一次和表兄弟们在一起聚会。表兄弟们就弄了一些啤酒,让他喝。史蒂文森执意不喝。有个表兄弟就觉得史蒂文森很奇怪,然后他恍然大悟:布莱恩,你不会还想着外祖母跟你说的话吧?她是不是说你是个非常特殊的孩子?—— 她跟我们每个人都说了这个话!
听到这里,大家哄堂大笑。但是史蒂文森说他52岁了,从来没喝过酒。
故事讲完了,这个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就是心理学上的身份认同原理——我们常常根据自己的身份认同来做选择。
其实,这个原理并不复杂,我们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大概都经历过身份认同的暗示,从而塑造了自己的人格,或者形成了自己的兴趣爱好。
假如你在小的时候听到:你有音乐天赋,你擅长运动,你是个善良的孩子等等。不管是来自老师的一句赞扬和肯定,还是家长随口说的,都可能形成对自己的身份认同,从而向相应的方向发展。
当然,否定的、批判式的语言,同样也会给孩子造成深刻的影响。比如:你真没用;你就是自私的孩子。
说说我自己的一个故事吧,我之所以到简书写点东西,大概也是受到高一时语文老师的影响。
记得语文老师姓吴,高高胖胖的,说着难懂的南方话。讲课也给人一种敷衍了事不太认真的感觉,上课要不就叫同学们轮流接续读课文,要么东拉西扯挨到下课,不太讲什么东西。
那时我们课本上有一篇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老师布置一篇作文,用白话改写这首诗。
其实,这篇作文不太好写。我一直拖到要交作业的头天晚上也不知怎么写。吃完晚饭坐在桌前犯愁,突然间文思如涌如有神助,一气呵成的写完了,真的是文采飞扬,连我自己都惊诧。
果然,受到了老师的高度赞扬,作为范文让我在课堂上朗读。还不忘夸赞我说:这小子有才华,以后是个写东西的料。
老师用他南腔北调的口音,说出“有才华”三个字,让我目瞪口呆,更有些沾沾自喜。从此,我自己似乎就开始喜欢文学了。
虽然我真的不像老师说的有才华,也没有向这个方向努力,但确实塑造了我的一个业余爱好,喜欢读读文学作品。
由此可见,正面的肯定和鼓励,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塑造有多么重要。
其实,不光对于孩子,成年人同样如此。不管我们在工作单位还是在家庭,只要需要协作,正面的鼓励引导永远优于负面的指责批评。
带娃的爸爸妈妈们,你说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