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朋友的强烈推荐下看完了电影《寄生虫》,后来才知道,这部韩国影片先是获得第72届嘎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棕榈奖”,后又一举夺得第92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原创剧本和最佳国际影片奖四个奖项。
我并不是影迷,对电影也没有过多的喜好和研究,无非就是在陪伴神兽的间隙偶尔换换脑子。但既然亮哥推荐并多次询问是否有观看,看后还追问感想,想必是有火花需要碰撞一下的。在观影后的第三日,我总算静静的坐下来开始在脑海里回放和品味。
初看“寄生虫”标题,还以为是一部反映如何“啃老”的片子。直到看到基宇一家的集体骗局,才明白是另外一种挖空心思的“寄生”。再到桃子过敏的女管家和其长期偷生在金氏家密室的丈夫出现,又理解了这是另外一种不可思议的“寄生”。在感叹善良的女主人被一次次的欺骗之外,不免觉得自己也和这个女主人一样是个“傻白甜”。如果换做是我,可能也会轻易的就上当了。我虽说不上富有,但从小也没有经历过贫穷。在父母的羽翼下,看到的、相信的都是人性的善,不会动歪脑筋,学不来圆滑的人情世故,所以哪怕三十好几了还依然生活在“真空”中,按照自己的眼界看待事务,习惯于自己的思维为人处世。是不敢面对还是刻意回避这世间不好的一面?我也说不上来,或许两者皆有。
再看那两种不同的“寄生”——生活在底层却不甘输于现实,他们努力的伪装得很体面来与命运抗争。尽管日子很艰难,两个贫穷的家庭都是不离不弃。
为了保全自己,两个家庭互相揭穿真相,却又要共同把真相隐瞒下去。因为越是艰难,他们越需要抱团取暖;他们既有竞争关系,又有共同利益和目的。这时候,正常思维所讲求的善良、正直都显得那么苍白,因为他们首先要考虑的是“活着”。这也是没有经历过那种生活的人所不能体会的感觉,所以没有资格去评价人应该如何有尊严的活着。
当然,这也让我看到了家庭影响的重要性,如果父母都是从正面来引导孩子并做好表率,我想,再糟糕的家庭也能够通过正道来解决温饱问题,而避免更加惨重的悲剧发生。基宇的父母恰恰是纵容并参与了孩子制造的骗局。而生活在上流社会的金氏一家,虽然有着富足的生活,却缺乏家庭的温情。夫妇俩看似相处正常,但男主人在面对司机两次提到“您一定很爱您的太太”时,并没有看到男主人坚定而温情的肯定,那种流露出的不耐烦和回避,再次符合了生活在真空中的傻白甜太太的处境——“她”或许觉得“他”是爱他的;而“他”和“她”或许只存有肉体上的需要、伦理上的坚持和亲子关系所必要的维系,精神上早已貌合神离。纵观现实中的夫妻,多少不是处于这种状态?又看青春期的女儿,始终是存在于老师来补习功课,少有家庭之间的情感交流,看不到她的快乐,却看到了她迅速的把情感寄托在一个初来的年轻男老师身上,甚至在后来家庭聚会上的混乱中,她把仅存的勇气用在了救她的“欧巴”。而弟弟则是这个家庭的焦点,妈妈费尽心思为她请老师疏导儿子心理、为儿子操办生日派对,连平日一本正经、和妻子貌合神离的男主人也愿意为了儿子扮演“印第安人”,我只能说,“重男轻女”看来不止是中国传统思想。
但是!我还是相信“人性本善”。基宇一家和会桃子过敏的女管家夫妇尽管是带着欺骗的“寄生虫”,但是他们本意是想通过劳动赚取物质,只是他们采取了投机取巧的方式想在更短的时间通过更容易的途径得到自己想拥有的生活。两个利益群体之间改变了他们各自计划的路径,生存的本能让他们先争得你死我活。之所以看似知书达理的男主人也会被刺杀,是因为他多次表达了“一种特殊的味道”以及遭来杀身之祸的轻蔑眼神。与其说他激怒了人的仇富心理,不如说是他先刺伤了生活在底层的人们最后一丝想努力保护的尊严。
亮哥借用马克思的话修改成自己的理解“人类的历史就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而阶级斗争是无关善恶的”。于我而言,深奥了些。但现实让我三十几岁才逐渐明白了“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含义,看到了生活的真实与残酷、人性的善与恶。
最后,结合新冠肺炎看到的“人生剧场”,归纳感想为:
笑看人生百态,
坚守一颗初心;
归时皆是浮云,
不如来时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