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大约和外地笃定不一样。
系香囊。记忆里,大多人家都是用洗净的碎布头缝制而成,颜色也只有常见的蓝灰、红绿,用一根衣裳线穿上几段已剪好的干枯蒜茎,再打上结,带着淡淡蒜香的香囊就做好了。有的人家,会在香囊上洒些香水,再缝上一束五色线做成的穗子,格外好看。极个别人家,连缝制的碎布都是特意去商店买来的,黄的、粉的、紫的、橙的,色彩多样,甚是悦目。而且会在里面填上香料,远远地就可以闻到。谁家孩子带了这样的香囊出门,就会一下子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众人定要纷纷围上前去,摸了再摸,嗅了再嗅。有见识的老人也会在一旁啧啧称赞,看看,还是人家的香布袋,真香啊!
拔毛毛眼。原先,大片大片生长在田间地头、沟沿塘边毫不起眼的毛毛眼,到了端午这一天,犹如仙草灵芝,家家户户都会有人早起,去拔一捆,扛回家来。父亲说,这东西晒干了,泡茶喝,清火。的确,端午之后,就进入炎炎暑期。外热内燥,常常给人带来牙疼、喉咙干等急症,沏上一壶毛毛眼茶,着实茶到病除。有一年夏天,我喉咙上火,诸药不治,如火炭在喉,痛苦至极。到底还是父亲端午节备的毛毛眼起了神效。
煮鸡蛋、鸭蛋、大蒜。鸡蛋鸭蛋,有咸的,有甜的(指没用盐腌的)。孩子们大都爱吃咸的。咸的是经过长时间的精心腌制,煮熟后,蛋清白中透青,蛋黄通红,沙愣愣的。咬上一口,唇齿流油。被人们广泛认为能消毒杀毒的大蒜,经水一煮,也是松软如泥。印象中,一直觉得大家都普遍地煮粽子也还是近十几年才开始的吧。
上学路上,大家争先恐后地掏出自己早早偷偷藏在书包里的鸡蛋鸭蛋,往往都是要先比一比谁的个大。被比下去的,颇有不甘。放下书包,举起紧握鸡蛋的拳头,气呼呼地说,你们的有我这个硬吗?于是乎,手拿鸡蛋,“啪啪”相碰。的确,个小的鸡蛋,居然战斗力最强。鸡蛋如此,人亦有之,无怪乎人说个小力气大。呵呵!.......一路上,大家嘁嘁喳喳,你吃我一口,我吃你一嘴。等到了学校,书包里的鸡蛋鸭蛋,早进了肚腹。嘴角上,残留着蛋黄,犹如涂上了一层黄油。老师看到了,就会笑着呵斥大家,一群偷吃嘴的小家贼,赶紧洗洗去吧。大家这才发现,原来贼赃全写在了嘴上脸上。就又你推我扛,犹如炸了窝的蜂鸟,围在学校的压井旁,清理贼赃。今天想来,恐怕余生是再也吃不到那时的美味,再也体会不到那时的欢乐了!!!
端午的习俗,必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有着浓郁的地方色彩,带着深深的经济烙印。岁月更迭,今天这些习俗似乎还在。香囊,机械生产,大量批发,且颜色多样,形态各异;各种蛋类、粽子,应有尽有,口味多多。只不过,时代发展,浩浩汤汤,终竞让这一切成了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一段端午风俗记,记儿时美好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