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请大家来做个小实验,如果你用的是苹果手机,请打开“设置-电池”,下拉到“电池用量”,可以看到在过去24小时和过去7天你的各个手机app电池使用量百分比,再点一下旁边的时间标志,可以看到自己的手机使用时长。如果是安卓系统,可以下载一个24pi或者moment进行测试。过去七天,我用了36.4小时的微信,每天花费5个小时在微信上,去掉睡觉的8小时,相当于每4分钟就看一次手机。
看到这个震惊的数据,顿时觉得好可怕,智能手机到底是帮助我们利用了碎片化时间还是把我们的时间碎片化了?如此下去,这样每过四分钟就看一次手机的频次,将我们的注意力不停的打破,让我们逐渐失去了专注的能力。
《三重专注力》(情商之父丹尼尔·戈尔曼与管理大师彼得·圣吉合作的最新力作)中提到:正向的人生表现需要热情的投入、一以贯之的价值观和追求卓越的精神。那如何才能持续的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全情投入,不被打扰,忘乎所以?首先时时的自我察觉必不可少。
自我觉察就是专注于我们的内在世界——我们的思绪念头和感觉,经由觉察进而找到妥善管理自我的路径。这种向内的关注会让我们理解和把握内心世界,即便当下被恼人的情绪所干扰。要能做到这一点,核心能力之一在于如何运用注意力。我们可以将觉察内转,然后去检视所专注的焦点。人生之所以能够不离正轨,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靠这些生存技能支持着每个个体。
from《三重专注力》P12
如本书的副标题:如何提升互联网一代最稀缺的能力?互联网时代,外部环境信息过载,每天要学习的新知识、新技能多如牛毛,加上日常事务、家庭事务缠身,让我们的注意力不自觉的被带走。这时候可以将注意力从外部转为内部的内力极为重要,察觉自己思绪和感受,时时关注于最重要的目标。
值得庆幸的是,这种自我察觉向内看的能力并非天生的,它的训练过程就像我们在健身房中锻炼肌肉一样,只是我们锻炼的是神经通路。
例如,研究显示,我们的心绪有大概一半时间都在走神。在埃默里大学的一项研究里,研究人员要求志愿者关注某一目标。这些受试者过一会儿就会走神,但就在他们注意到自己走神的那一刻,也就产生了元觉察(meta-awareness),便又会把自己拉回来。在这项练习里,每次走神时你都会留意到自己走神了,然后你又把自己拉回到目标上。所以从理论上说,每次你拉回自己的思绪,都是在重复着肱三头肌的屈伸练习,只不过这里的练习是在脑力健身房里进行的。你在强化的是这几个神经回路:专注、关注重点、忽略干扰。
from《三重专注力》P15
这项研究给了我们很大的克服困难的信心,因为人大概50%的时间都在跑神。跑神不可怕,最重要的是进行有意识的“认知控制”(维持注意力,或者说把注意力放在你想要它在的地方的能力,被称为“认知控制”)的训练。认知控制的训练包含三个点:专注、关注重点、忽略干扰。
比如我们经常在使用的提高注意力的工具“番茄工作法”(专注于工作/学习25min,休息5min)就是一个很好的提高“认知控制”的过程。
首先,设定25min工作/学习的目标,然后开始专注于该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常会被忽然冒出来的小想法所打断,思维就飘走了,比如:今天晚上约了女朋友吃饭,去哪里吃呢?晚上还要去接孩子,几点钟出发来得及呢?这个项目中的方法,还可以运用在后天的项目中,怎么自己当时没有想起来呢?这时候番茄工作法告诉我们,把自己忽然冒出来的小想法,先写下来,等25min过后再统一处理。这就是一个关注重点的训练过程。
当然这个过程中,也会有外界的干扰过来,比如同事、老板找你,电话、微信进来,尽量不在25min之内处理这些事情,就是在帮助我们训练忽略干扰的能力。
再比如回到文章开头,很多人看到手机的使用数据以后,可能和我一样觉得智能手机是破坏专注力的罪魁祸首,其实不然。我们也可以利用手机来提高自己的“认知控制”能力。
专注:在拿起手机前,先想好自己要做什么?看时间、微博刷新闻、微信联系朋友、朋友圈社交or玩儿游戏放松?
关注重点:做完自己要做的事情,立刻把手机收起来。
忽略干扰:我相信很多人平时和我一样,本来是想用手机看一下时间的,结果微信逛了一圈,撩了几个人,点了几个赞,等要暗屏的那一刻,忽然想起来:我刚才好像是要看时间的。哈,克服这个恼人的过程就是忽略干扰的练习。
刷手机没有什么可怕,可怕的是不可控,是连刷手机都不够专注,然后逐渐失去了专注的能力。一起使用上面的方法,在刷手机中体会自我察觉,自我控制的快感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小伙伴们要不要先换一个更流畅的手机,一起来提高专注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