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64年的一个冬天,上官婉儿的祖父上官仪因为替唐高宗拟诏书废武皇后的事情,全家招到了武则天的杀戮,只有尚在襁褓中的婉儿与母亲郑氏被没入掖庭,充当奴婢,上官婉儿的命运从此天翻地覆。
上官仪如果没有得罪武则天,婉儿的童年会和东晋的谢道韫一样,在家里无忧无虑,开开心心地吟唱:“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的诗句;也会和东汉末年的蔡文姬一样,全神贯注地听父亲弹奏歌曲,辨别琴弦而断的声音。
掖庭里的郑氏知道:一个女子没有才学,一辈子只能洗洗刷刷,伺候别人,过着卑微的生活。郑氏严厉地要求婉儿熟读诗书,吟诗著文,勤练书法……,在结束了一天的劳作之后,郑氏拖着疲倦的身子检查婉儿的学习情况。天资聪慧的婉儿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学习中,她的才识与才学已传遍整个皇宫,连武则天都听说了。一日武则天召见婉儿,要求她写一篇文章,片刻功夫, 武则天就被婉儿文章敏捷的逻辑,优美的语言,流畅的字体所折服,当即决定让婉儿当自己的机要秘书,并陪太子李贤读书,这一年,婉儿十四岁。
武则天如果没有发现婉儿的才学,婉儿一辈子都可能在掖庭当奴婢。在武则天身边,婉儿掌管宫中诏命,这是她登上政治舞台的开端,作为武则天身边的红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靠近她,拉拢她。她也意识到权力的重要性,积极地和太平公主,安乐公主等人开始交往,发展自己的人脉圈。
如果婉儿的家没有没有遭到劫难,她如花似玉的年龄,美好的青春年华里必寻得心上人风风光光出嫁,拥有自己的爱情生活。在掖庭为奴役的日子里,婉儿从不敢有这样的念想。武则天欣赏婉儿的才学,为了她能光明正大的掌管诏书,给她封了一个唐高宗的“才人”封号,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封号,武则天是不会给机会让她见到唐高宗的。在陪太子李贤读书的日子里,婉儿情窦初开,被李贤的儒雅和才学深深地吸引,然而好景不长,公元681年,武则天以李贤谋反的罪名将李贤贬为庶人,发配四川巴州。恋人离开了,婉儿心痛不已,却不得不眼睁睁看着他离开,她写下了《彩书怨》:
“叶下洞庭初,思君万里馀。
露浓香被冷,月落锦屏虚。
欲奏江南曲,贪封蓟北书。
书中无别意,惟怅久别居。”
这首诗表达了上官婉儿对李贤的无限思恋之情,“香被冷”和“锦屏虚”,写出了她对心上人离去的空虚寂寞的情怀,“贪封蓟北书”,她是多么的渴望收到心上人的来信啊!
公元684年,上官婉儿带着对李贤的思念,到四川巴州看望李贤,却得知李贤已死,满腔的爱恋顿时化作忧伤,她流着泪水,寻觅李贤曾经经过的一山一水,久久不忍离去,并写下了《由巴南赴静州》:
“米仓青青米仓碧,残阳如诉亦如泣。
瓜藤绵瓞瓜潮落,不似从前在芳时。”
这首诗上官婉儿借残阳来哭泣李贤作为太子如瓜藤上的瓜落了,表达了自己的无奈和悲伤,武则天权势滔天,这份爱,这份情,她只能留在心底,如今,日夜思念的爱人已随风飘逝,她的心也随他而去。
如果不是一段真挚的感情随风飘逝,上官婉儿对权力的欲望不会那么强烈。公元705年,武则天重病卧床,上官婉儿审时度势,觉得武则天的时代即将结束,她就与太平公主等人里应外合,一起推翻了武则天,推翻了周朝,唐中宗李显当上了皇帝。因为有功,唐中宗封上官婉儿为昭容,内宰相,在位期间,她大力修文馆,增设学士,参决政务,是一位称量天下的女官。
如果不是对权力过于渴望,上官婉儿不会在人生的顶峰香消玉殒。公元710年,唐龙政变暴发,上官婉儿看到李显已死,韦皇后和安乐公主已处末路,就联合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一起推翻了韦氏政权。李隆基看到这个趋炎附势的女人,担心她成为太平公主的同盟,成为自己的政敌,就一声令下,杀了上官婉儿,上官婉儿倒在了血泊之中。
如果没有这么多“如果”,上官婉儿会在雪林中欣赏“未若柳絮因风起”,会在琴弦旁细听“风萧萧兮,易水寒”,也会“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的与心爱之人走过山山水水,一程又一程。
上官婉儿,一代才女,随风飘逝,香被上不再露浓,锦屏上的月亮不再寂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