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克森提出的社会心理发展阶段论的第五个阶段,是青少年期,这一阶段的青少年面临的危机是发展自我统一性,即探索我是谁?我到底是怎么回事?我该如何对待我的生活?我有什么独特的地方?未来我该何去何从?在这一过程中,青少年应以健康的方式探索、尝试和体验各种角色,成功处理这些角色的冲突,然后获得一种全新的自我感,形成积极的自我统一性。
同一性是由职业、政治、性、兴趣、关系等多种碎片组成的自我画像。虽然同一性的发展贯穿了人的一生,但青少年期同一性的发展对其将来的发展至关重要。例如职业同一性的发展状态直接影响了学生将来的职业生涯发展。
另一个心理学家玛西亚把自我同一性分为弥散、早闭、延缓和获得,这四个发展状态。我由此想到,我国的很多高中生都是处于同一性弥散(没有经历过探索,没有做出承诺)和同一性早闭(没经过探索,但做出承诺,例如父母代为制订了未来发展之路)的状态吧。这也是中学生在面对填报高考志愿、面对高考改革选科、面对未来道路各种迷茫的重要原因。
目前,学校、老师、家长唯分数论,学生面对上大学后的各种困惑,出现各种问题,厌学、迷茫、心理问题、得过且过……从我接触高考和升学这块开始,就听到很多人,举着调查数据呼吁:选大学志愿要优先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这些调查数据上都显示有多高比例的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不感兴趣,多高比例的大学生想换专业……落实到大学志愿填报指导上,我们一般都会先问问学生喜欢什么专业、有木有意向专业,又或者让他们做一做霍兰德等测验,根据测验结果给出点建议。但仅仅做这些能有多大作用呢?没有亲自进行过探索和尝试,处于同一性弥散的高中生,又有几个能在那么短时间内清楚了解自己的专业和职业兴趣呢。霍兰德等测验测出的兴趣类型只是针对个体自身各方面而言,并不代表这个人在人群中就有这方面的优势。选择大学专业不仅要看兴趣还要结合能力和优势等因素来看。(我们用过的教育部考试中心的升学指导测验是在兴趣类型的基础上增加了胜任力这个维度,但这也只是自评结果,是否真的在某一方面有优势和能力,他们能否举出几个成就事件来证明呢?)所以,仅靠这些方式指导高考志愿,治标不治本,很难保证这些学生到了大学就不会后悔和迷茫。我认为,那么多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不满意,表面上来看是因为没选到感兴趣的专业,实际上是因为他们缺少自我认知、自我管理和生涯规划的意识和方法,他们打不好手上的牌,就怪自己没摸到好牌想要重摸一把,而不在如何提升自己的牌技这个方面下功夫。牌技烂,摸到怎样的牌都会打烂的。
再看看现在的职业社会,信息革命,经济全球化,行业快速变迁,组织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企业的寿命也越来越短,职业的边界也被渐渐打破,出现了很多斜杠青年:我认识有小妹一边做着导游实现让人羡慕的免费旅游一边开着半永久工作室还做微商买衣服的还开洗车美容行,收入高过很多同龄人,还有九零后女孩辞掉公务员转行做生涯规划师,组织了很多受欢迎的社团活动,还有兼职做着自己喜欢编剧工作的外贸公司职员……另外很多成功人士获得成功的事业也并非他大学专业相关。我前几天上英文话题讨论课时,老师谈到soft skills& hard skills。其实读大学,从书本和课堂上学习到的大多都是hard skills,它们可以让你在大学毕业后找到一个工作,然而决定一个人发展的多远多好的往往是在学校和社会的锻炼和实践中练就的soft skills。所以,学什么大学专业可能更多的影响的是刚毕业的那几年,而之后你能走的多远多好更多的依靠的一些从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由此谈到中学生生涯教育,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帮助学生建构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优势天赋和独特之处、体验和探索外部世界和各种可能性并在这过程中逐步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方向、学习规划管理人生和选择决策的方法……总的来说,中学生涯教育,我们不要总想着去帮学生们怎样去定位,重点应放在让学生实现自我同一性,了解自己独特性,帮助他们看到面向未来的更多可能性,知道怎么规划怎么选择,再这样的基础上,他们自己应该就知道接下来的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