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挺有时间观念的人。
公司9点钟打卡,从上地铁到出现在工位大概需要15分钟,而从家走到地铁站需要14分钟,其中包含买早餐的两分钟。若出门晚了,我会选择骑共享单车,可以节省至少六分钟。一套操作下来,我只要保证自己在8:40之前上了地铁,便是妥妥不会迟到的。
今天到达地铁口,我掏出手机看了一眼,才8:32。8分钟的富裕让我瞬间收起之前的慌乱,悠然地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台阶,享受这来自上天的恩赐,仿佛我不是上海打拼的蚁族一员,这些从我身后超越的匆忙人群才是。
但是今天我差一点点就迟到了。
下了楼梯的我转角没有遇到爱,遇到了一大波人群。
为大家交代一下背景。
上海地铁的安检是出了名的宽松,你若是假装自己没有背包,安检员们也会配合你的演出,无视掉你身上的那一坨东西。
有这样一个说法:“背包过不过地铁安检,可以看出这个人是不是外地人,上海本地人是从来不过安检的。”
而这自然也带来了安全隐患,去年九月就发生过一起事件:9号线两医学生携带“干冰”,气体膨胀致使杯盖弹出,造成一乘客受伤,气体溢出引发车厢乘客惊慌。
如今随便上微博搜搜“上海地铁安检”就能看到很多吐槽,但是仔细看,就会发现大多数吐槽并非嫌弃安检不走心,而是网友与安检员之间的纠纷——乘客不愿意安检,恰恰遇上的实诚小哥也不甘妥协,一来二去的,由沟通演化成争吵,再由争吵演化成推搡,严重的则使出了拳头,被拍下来传上了网络。
今天的地铁站又是这样,虽然我也不是第一次见到这类矛盾了,但是在这上班高峰期的档口还是第一次经历。
安检口被堵得水泄不通。伴随着一男子和一安检小哥的大声争吵,人们缓慢前移,无事可干的乘客们开始拿出手机拍照,排在前面的甚至主动卸掉背包过过安检。可能这种场面让其他两位安检员感觉自己的威严终于受到了正视,“背包安检,双肩包过一下”的声音越来越大,和一旁的争吵声不相上下。
结果就是,我一下地铁就飞奔向公司,最终在8点59分45秒的时候,打上了卡。在冷空气回流、气温降到个位数的今天,我竟然跑出了汗。
习惯可以强大到毫无道理:既然对安检一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为什么要突然强迫我卸掉背包;既然一直对我好,为什么要突然没收这种宠爱。
昨晚看完推送的好友问我:“你是想化身文艺女青年了吗?”
我:“我难道不是一直都是文艺女青年吗?”
好友:“文青都是喝咖啡喝茶,哪有天天喝酒的。”
于是聊天结束:)
事实上,我也很容易习惯一些东西,依赖过去的善意与顺和,依赖周遭环境的平稳安然,依赖朋友给予的兜底般的踏实温暖。如今,我被完全拎出了我的舒适圈,被人生的时差所困,独自一人面对万般不确定,被生活的洪流冲刷腐蚀却抓不到一块浮木。于是我抓住了酒。
喝酒,是一种新的习惯。当郁结于心的时候,我或无人可说,或无从说起,或不好意思说。便开始将酒精作为情绪宣泄口。
也有一些习惯还是一直没能改,比如习惯被动,习惯慢热,习惯有人能在看不下去我的颓唐时从背后给我一鞭子……
我也在努力改变一些习惯。试图从自己的过往中挑出还算令人满意的部分,重新打磨锤炼,开出一朵新的我。比如现在尝试养成的,是讲废话的习惯。
喝酒是为了让烦闷断片。
那么讲废话则是为了让生活不断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