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心理学博士很可能不懂心理,一个教育家很可能不懂教育,一个管理学博士不懂得管理,一个学了教育的老师却教育不好自己的孩子。”大家思考这个问题。
心理和心理学是两回事,这是我们今天首先需要搞清楚的问题。
我问大家:“孟母三迁是说环境重要还是遗传重要?”“孟子之所以成为孟子是孟母重要还是搬了三次家重要?”“孟母三迁成就孟子,是孟母重要还是孟子重要?”
一连串的提问和对孟母三迁故事的层层剥开,大家看到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心理给大家一个完全不一样的思维方式。心理是经过四个层面来成长和认识世界的。
第一个层面: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当你不知道的时候你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
第二个层面:知道自己不知道。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这叫无知,达到知道自己不知道这叫自知。
大家都知道一句话叫:“人贵有自知之明”我们今天就可以给心理健康下个定义,在专业的心理医生看来,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就是有自知之明。一旦有了自知自明,心理健康了就能达到第三个层面,知道自己知道。这叫做觉察。觉察就是意识。什么是意识?意识就是觉醒状态下的觉知。大家觉得是知识重要还是意识重要?当然是意识重要。觉察和意识为什么这么重要?为什么我们知道这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呢?我们不缺知识,我们缺的是运用知识的意识!意识就是觉察,有了良好的觉察经过练习之后,就会达到第四个层面:不知道自己知道,这叫习惯。
现在我们的生活出现了问题,我们的经济不错,我们的孩子没有教育好,我们的婚姻没有经营好,我们挣了那么多钱但幸福指数不高!可以这么说今天您成为老师一定不缺智,那为什么最终没有达到那么好呢?缺的是慧。慧和智正好是反着的,智和慧就组成了手心和手背。慧怎么来的呢?慧就是一种区分能力。学习心理不是学知识而是增加智慧。
现在脑科学的进展飞速,人的心理研究方向也转到了脑科学上,要在生活中认真体会这句话:“心理是脑的机能”。看一个人心理健不健康,关键看你在什么状态下呈现什么脑波。该呈现哪种波呈现出来就是健康,该呈现哪种波没有呈现出来就是心理不健康。这些脑科学都能非常清晰地呈现给我们。我们的心态、压力、幸福、色彩、声音等心理现象都只存在于人的大脑中,而且是比较的结果。
4月30日觉察日记
一:事件:今天下午老师讲完课,小组内分享
二:应对:打岔
三:感受:紧张,急躁,自责,无力
四:想法:
1. 今天听课倒是很灵活的大胆的去最前排听课,想听的更清楚。
2. 在听课的时,李老师讲每一个知识点,都穿插了通俗易懂的小故事和经历过的个案,亲和又不失幽默,感觉听的很明白,可是到分享时,脑子一片空白,怎么就蒙了呢?
3.那一刻,我感觉自己的脸发热,自责自己这是学的啥呀,怎么就没有收到一点吗?无力,烦躁!
五:期待:
自己对他人的期待:帮帮我
自己对自己的期待:别太死板,灵活的去学习,别太心急
他人对自己的期待:灵活
六:模式:表现差,自责,内疚
七:我的深层需求:学习了就有所收获
八:我做点什么满足我的深层需求?
冥想,放松
学以致用,真做到
九:生命力:我是一个积极向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