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完成的机械钢琴曲--改编自契诃夫的小说片段
无病呻吟的知识分子,郁郁不得志的年华已逝的中年人的悲歌,大概是这段机械钢琴曲最歇斯底里的呐喊。或许在每个成年人心中都曾经有过对已逝去的青春和理想的愤懑。那个曾经满怀远大理想的少年啊,最终还是蜷缩进了现实里,成了一个普通的人。是的,我们现在草草的活着,好像未来一定会有一个不错的以后。可是有一天你发现那个以后永远不会到来,你的生活破碎了。
我觉得可能这部电影就是要打醒一些还沉浸在远大梦想的人吧,叫我们认清现实。
✐ 没落的贵族们还活在过去养尊处优的梦幻泡影中,负债累累却还是要体面。在庄园和自尊面前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庄园。这是一种选择。
✐学生时代曾经梦想改变世界的青年,最终还是辍学,变成一个普通的乡村老师,蜷缩在现实的生活中,再多的想法不踏出那一步,终究只是空想家。而再见初恋彼此眼中都没了曾经的光芒。物是人非,这也是一种选择。
我觉得生活就是一地鸡毛,一场闹剧,永远都是在粉饰太平。电影只是把我们心底的情绪夸张的演绎出来,用不同的场景配乐台词去烘托这种冲突感,牵动我们的情绪。
“我们现在草草的过着,好像未来许诺着我们一个很好的以后。其实这个以后根本不会到来。”
台词大意是这样,我觉得好真实。就常常用以后得事情欺骗自己现在做某种妥协。原来是这样可笑。更重要的明明就是当下,更重要的也不是知识分子的思想,而是用思想去做了什么。这点读波伏瓦的书时也提到了。主人公的苦闷,恰恰就是他空有思想,肉体还是败给了现实,这种灵与肉的割裂折磨着他,随着时间流逝,这道隔阂越来越深,也越来越难以修复。
认清现实。是这部电影告诉我的。人生本就没有什么最优选。有些问题,你必须直面,不要再有一二三四五的借口了。
其实我觉得,不要过分害怕或者过分期待还没有发生的事情。有时候,我总会把未来想的过于好有时又过于糟糕。不甘于平庸的普通人比比皆是,但我开始讨厌空有言论的自己了。我觉得我就想男主人公一样软弱,害怕改变却还妄想着有一天能成功。特别打醒我们这种好高骛远的人。
真的。
场景一:俄罗斯夏天没落贵族的乡村家庭聚会。
开场三十分钟才大概理清人物关系。两对夫妻,其中一对是曾经的恋人多年后重逢,想必暗生情愫。曾经他们都有怀揣远大的梦想,如今却依然普通的一生。有了各自的婚姻。男主没能实现他改变世界的梦想,最终只是一个普通的教师,娶了一个天真烂漫的妻子。女主口口声声说着的妇女运动,一副独立女性的人设,最终还是选择嫁给了一个无用的妈宝男。当他们再相见,都诧异于对方没能成为他们分别时的心中留下的白月光。
这看似热闹的聚会,拥抱,亲吻,从剧中老父亲的呼噜声和时有时无的苍蝇嗡嗡声,反映了聚会的百无聊赖。在我看来像极了过年一群人聚在一起互相吹牛的样子。他们只是习惯了说话,不说话的时候就只能哈哈大笑。不过我反倒觉得电影有些场景的静默显得特别讽刺。秃噜秃噜的俄语听得我有些头脑发胀。
场景二:晚餐
不同于白天的高谈阔论歌舞升平,在我看来那简直是闹剧。就像是时代已经抛弃了贵族,只有贵族还留在过去,那个跳着交际舞欢声笑语推杯换盏的时代。精神极度空虚匮乏。可是我后来想到的是,精神空虚也不一定是懂得很多能够填补的,比如男主看起来他是比其他人有抱负有思想的。空谈着理想,对过去念念不忘,却还是蜷缩在当下的现实。是很懦弱啊。
也许,我不该因为害怕什么就拒绝那些东西。如果人生有什么必须经历的,你就去。真正的实干家才没空空虚。无病呻吟的知识分子,郁郁不得志的年华已逝的中年人的悲歌,大概是这段机械的钢琴曲最歇斯底里的呐喊。但,结局还是未完成。
不知道为什么我们总是迷恋那些已经逝去的东西,男主对女主还有迷恋吗?不,我觉得他迷恋的是学生时代那个意气风发的自己,觉得自己的未来还有大作为。可是当他惊觉他已经35岁还一事无成的时候,他疯狂的敲击着所有人的门,高喊着我已经35岁了,我的人生完了,再无可能了。然后他跑向一条河跳下去想要自杀,可是那条河太浅了,只能到脚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