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的你是什么样子的呢?

       小时候的你是什么样的呢?你都喜欢做些什么呢?今天就从小时候开始跟自己来一场对话。

        “散养并快乐着“一直是我对童年时光的总结。印象中,爸爸妈妈除了在生活上给予我最基本的照顾,学习上少之又少的询问,其他的都不怎么管我。他们那个时候可能也不知道怎么管我,更没有时间管我。所以我的童年基本就是这样顺其自然、随波逐流地过去了。

        小时候总有很多快乐又好玩的事儿。比如在油菜花丛里捉蜜蜂,翻过竹篱笆偷摘树上酸掉牙的橘子,用鸡肠子钓小河里的铁螃蟹等等。记忆较深的是经常和同学玩玻璃弹珠到天快黑才回家,而我从来不记得因为回家晚挨过骂。

       一到周末更是丰富多彩,去树林里捡蘑菇,在河边用泥巴做乌龟、坦克,下过雨之后在家门口的小溪里捉很多很多的泥鳅,夏天的时候爬上无花果树的最顶端,摘最大最甜的果实,去野地里刨地瓜偶尔还会碰到蛇,少不了一声惊叫……

      上树下河,基本全都干过。那时候的自己仿佛不知道太阳的毒晒,也不怕下雨路滑,不嫌脏不觉累,那就是赤子之心吧,现在回想起来仍然觉得很幸福。

       除了玩以外,童年的记忆里就剩下上学了。关于小学时候的课堂情形,基本都不记得了,那时候字写得端端正正,成绩好,每次重大考试都是双百分,而且整个小学六年都保持着这个结果。

      每次亲戚们问起的时候,我都可以很骄傲的回答他们分数,而他们也总是会大声地夸奖我学习好,可能大人们更多的都喜欢成绩好的孩子,和现在的情况差不多。可能因为这个原因,我才会不记得学习其他的细节,唯独对分数记得这么清楚。

       那个时候在我的认知里,成绩好很重要,家人的赞美和认可让我滋生出的成就感和优越感让年幼的我觉得很享受。而哪些学习的好习惯、好方法被忽视,以至于在后面的学习生涯中,需要这些能力的时候,我已经忘了或者不会了。

       那个时候,如果能够意识到上面的问题并及时调整,那后来的学业有成的概率会大很多的,我非常相信这一点,而这个点一直是我在学业上的遗憾。

       除了成绩好这个点,小时候被夸奖得最多的是听话和懂事,几乎就是公认的乖乖女、别人家的孩子。然而我自己知道,那可能并不是真实的自己。性格里的热情活泼、有主见,有时候还挺倔强,这些在孩童时代仿佛被学业为先的观念封印起来了,后来在大学里,又慢慢释放出来了。

       所以,真实的我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常常被告知:“要活出真实的自己,活成自己本来的样子。”

        真实的我究竟是什么样子呢?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