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3.19)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通译】
鲁定公问孔子:君主怎样使唤臣下,臣子如何侍奉君主呢?孔子回答说:君主按礼制而使唤臣下,臣子应该忠诚于君主。
【学究】
这一章很好理解,作为一个国家,君臣之间的关系是最重要,在治理国家这层关系是最需要处理好的,一旦君臣不和,便是百姓和社会最大的灾难。
如何处理好这层关系呢?君主一定要以礼制来和臣下相处,臣子是君王的左膀右臂,如果一个人不能对自己的手足好好相待,那么再有思想也难以施展。臣子应该忠心于君主,就像手臂要听脑袋使唤一样。
只有明白礼制对重要,才能得到忠心的拥护。管理企业也如此,老板与员工之间何尝不是这种关系呢?老板和员工之间一旦没有了礼制的约束,那还有什么忠诚可言呢?
【原文】(3.20)
子曰:《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通译】
孔子说:《诗经.关雎》这篇诗歌快乐而不淫荡,哀愁而伤感。
【学究】
《关雎》是《诗经》第一篇,歌颂男女美好爱情的经典诗篇,那么在这里出现意味着什么呢?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看出“思无邪”的一种状态,这又和礼制有什么关系呢?
孔子通过《诗经》的话来说明礼仪存在于任何地方任何时候,即便男女之间的情感发生也有这种约束。而这之前管仲已经开创了官妓的风气,可见孔子对时代的观察相当全面而精细,也始终强调礼制对社会方方面面的重要性。
【原文】(3.21)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通译】
鲁哀公问宰我种什么树以敬土地神呢?宰我回答说:夏朝种松树,殷朝种柏树,周朝种栗子树。意思是让百姓战战栗栗。孔子听到了就说:已经做过的事不用再提,已经完成的事不用再劝阻了,已经过去的事不用再追究了。
【学究】
鲁哀公问宰我在土地神那里树什么样的树,按礼就说当地种什么树就种什么树。可是宰我把周朝种的栗子树说成令百姓战战栗栗的说法,彻底误导鲁哀公,到底为什么宰我会这样说呢?一是不懂装懂,二是为了迎合鲁哀公的心思。可见要做到中立是多么的难呀!
孔子必定是孔子,听到这种歪曲的事实,立马给以纠正。礼不是来吓唬百姓的,礼是为了使百姓有序生活的,那有像宰我这样的。
现代管理最严重的问题就是上传下达不在同一个范畴里。在管理中断章取义,避轻就重,最后导致空有制度。或者累死累活老大一个人承担责任。
【原文】(3.22)
子曰:“管仲小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攝,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通译】
孔子说:管仲实在是一个小器的人!有人问:管仲很俭朴吧。孔子说:管仲有三个藏宝贝的仓库,管家也是专职安排,这样的做法还算俭朴吗?有人说:那管仲懂得礼仪吗?孔子说:齐桓公在大门口立一道屏风,管仲也在大门口立一道屏风;齐桓公与其他君王会见时在堂上放空酒杯,管中也一样做法。如果说管仲懂礼法,那么还有谁不懂礼法呢?
【学究】
管仲扶持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功不可没。管仲也是法家的源头,创造了很多特别的历史贡献。可在孔子眼里,管仲一不俭朴,二步知礼,实在不符合儒家的礼制。可见儒家思想的社会局限性,总把儒家成为最高的门派,也是有这样的偏见,导致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各说各的,相互都不服气。
孔子有特殊的历史文化地位,但包容性是在不怎么样。一种没有包容的文化是得不到他人尊重的,可见孔子说的和做的的确有很大差异。也至于近代有大规模打到孔家店的悲剧产生。
当然孔子在这段文字主要是说明礼仪的重要,也没涉及其他的说法。也是一种思想的归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