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分三部分:
1:众生眼中的梭罗
2:各取所需是梭罗写瓦尔登湖的本意
3:梭罗说对自我内心的认识是一切实践的目的
听说最近“终南山房租从一年400涨到一年2万”,房租太贵山居隐士纷纷离开终南山。
1
众生眼中的梭罗
梭罗活着的时代,他被周围的人视为异类。即使他去世后,作为生前好友加经济资助人爱默生对梭罗的评价也是消极的。
后来梭罗的精神被推崇到美国甚至世界,与至高的《圣经》同等地位,梭罗并不知道。
当代很多人以梭罗为“榜样”,要么做“隐士”,要么“极简”,要么“文艺范的断舍离”,要么“小资派的回归田园”。这当然也是大家以自己心思和生活实践为方向,在梭罗思想里各取自己所需一面的结果,这种状况智慧如梭罗已经预想到了。
2
谁都不会撕开衣缝去穿上衣,遇到合身的人,它自有用场。
梭罗向所有写作者衷心建言:除了交代源自听闻的他人生活,也该将自己的生活经历简约诚挚地和盘托出,一如在远方给亲人捎话,活得真诚。简单翻译:写作内容要与自己生活经历有关。
梭罗说“本书可能于穷学生尤为相宜,其他读者自会选择适于自己的内容。”
与梭罗而言,他洞察人性,是否被别人认可或者贴标签,都无所谓,不过是谁的内心照见什么,读他的书,捡取自己可用的部分而已。
他不会强迫别人同意他的观点和生活,别人也无法改变他。
3
受制于南方的奴隶着实悲惨,委身于北方的劳工惨状更甚,但是,你若遭受自我奴役,则比这两者更糟!
自我要如何审视?
梭罗给出建议:先容我们为他提供衣食,补充给养,然后再做评判审视。人类天性的精纯所在一如娇美的果霜,需要无微不至的精心呵护。
遗憾的是,我们从未对己,也未对人予以如此温厚的礼遇。
什么是生活的必需及生活的道路?是听古人的,还是听长辈的?
no,梭罗建议应该纵身跳进去亲自实践。
梭罗认为:任何时候捐弃偏见都不算太晚。任何思想和行为,无论多么古老,如果不加验证,都不足为据。
众人随声附和或默然相许的真理可能旋即就会证明为谬误,有人却对这种谬见的云烟深信不疑,视为天际的阴云而会在他的田里降下甘霖。
前人断言你不能做某事,而你一经尝试就会发现并非如此。
从衣,食,住,行,梭罗都给出了分析。
从古代野蛮人,原始部落,到当代。
衣服从“保暖”到“地位象征”再到“工厂商人时尚合作谋利”,衣服的意义早已离题万里,甚至成为肤浅的代言。
食,原始农作物,到面粉,发酵粉,食物的营养价值已经被流行模式取代,食物不再是裹腹,而逐渐成为某种文化,好还是坏?
住,房屋最初是提供安全,健康的地点。逐渐演变为“拥有某个地方”,再到被“禁锢”在某个地方。
行,走路和坐火车,从出行欣赏风景的角度看,走路能更好的感受到大自然,付出大量金钱,赶往别处去看风景,更像是简单就可享受的事,反而要挥霍金钱和生命去辛苦完成。
梭罗不仅在思想方面思考了这些生活必需品的意义和价值,而且亲自在瓦尔登湖实践了这些思想。
并做了详细的记录,他在瓦尔登湖亲自盖木屋,检修乡间小路并没有得到管理报酬,为干旱的植物浇水,只是避免这些植物渴死。
他在书中第一章提到“每天早上,在农夫都还没有起床时,我已经在林间散步了,这是我的早课,去观看湖边的日出,有我的观看,日出的美才圆满。”
梭罗断舍离的生活方式究竟是:回归自然探索人的天性?还是无法适应现实生活而选择逃避隐居?他本身并不在意,他知道辩论对自心的认识没有真实意义,实践才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