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肩背景下,父母如何激励孩子
语言是人类的工具,创造发明并掌握工具,是问题逼出来的。人类进化需要一百万年,石器进化为什么那么慢呢?磨制石器的出现和农业地出现在同一个时期,工具出现,农业就出现了,工具是在具体的处境中逼出来的。问题是大自然界的进化是非常缓慢的。人的进化依赖于问题情境和自然反应,人工智能发展一定程度,畸点。
讲学习方法没用,孩子得有动机。才会学习。
武状元苏乞儿的家庭关系,父子间的关系是一种平等的父子关系,在过去的时代是不存在的。对孩子的包容的态度是违时代的。生命发展三个阶段: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狂放发展的阶段,看透一切的轻狂,空有天资,找不到生命的意义,任自己的生命像野草一样生长。这样的生命阶段叫作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色,当找不到人生意义的时候,是漫无目的的求索,任性的阶段(我们的孩子没有任性的阶段,孩子们没有自由放任浪漫的探索阶段,处在一种被抑制的阶段,我们应该理解孩子不舒服,我们只管准孩子是不是进入了某种模板,没有问过孩子幸不幸福。孩子是否有多种眼光,给孩子多种眼光以宽容,从而给教育一种弹性);我们所有人的状态分两种:一种自然状态,一种是自由状态。自然状态是本能状态,自由状态是一种生命中的一种觉察状态。早期的浪漫无意识是非常重要的。漫长的自我保全是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分离和目送是自由,望子成龙是本能,孩子以他自身的方式称为他自己是本能。中国家庭每年1.47万亿投入孩子的教育,是非理性的是没有距离感分寸感的溺爱和强迫。自家的贫富没有必要满足孩子的攀比欲,没有必要让孩子牺牲,也没有必要让自己为孩子牺牲。孩子并不符合我们的期待,所以一上学就鸡飞狗跳。别人家的孩子是虚构出来的主人公,真实的情况是孩子并不符合我们的期待,孩子的不想起床和不想做作业非常自然,家长和学校把孩子引导到自由状态,但是引导的过程中应该让孩子能接受,守护底线,应该通过激励来抵达。激励不是我们对待孩子唯一的办法,为孩子的行为树立边界和底线,孩子的行为突破底线应该严格的约束和要求。越是民族的家庭越是理解契约精神的家庭,越是明确地向孩子传递明确的信息。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触碰底线家长要翻脸,这样孩子越会有安全感。底线之上是孩子的成长空间,要激励,底线之下是孩子的安全空间,安全空间是我们要保护的。成长空间的主体是孩子,要提供支持,中国的家长没有底线意识,各种纵容。用手机是底线。没手机是到一定的年龄,用手机要有契约,手机所有权不是孩子的,是家长的,不为潮流所动的理性是非常重要的。塑造习惯,学习自动化。底线之上帮助孩子树立一个个目标,让孩子一个个去完成它。
激励的本质是对自我镜像的肯定与自我肯定。自我肯定往往是通过外物来实现的。通过做事情来肯定。核心技巧是站在北极立着的角度,思考孩子内心自我镜像的肯定是什么样的。很多家庭一直在弱化孩子的自我镜像的肯定,证明孩子不行,认为证明孩子的不行是让孩子更加努力,对孩子自我镜像的贬低否定,会让孩子失去信心。让孩子正确地认识自己才是重要的。要在潜意识里面传递对孩子的无限信任与爱。是孩子心中强大的力量。我们被社会化了,所以无限焦虑。我们一切的表扬与批评应该根据孩子的无限信任与爱,前提是无限的接纳,在家里得到安慰和接纳,我们与孩子之间的姿态比更多的技巧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