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相比同期上映电影《复仇2》及《我滴个神啊》,《十二公民》这部电影无论从投资,宣传力度,导演知名度,演员阵容,还是最后取得的票房成绩相比前两者都略微显得有点暗淡失色了。但是尽管如此,作为一部将国外对法律,民主,体制,决策寓言题材类电影,移植到中国并赋予它带有中国特色色彩的电影,豆瓣取得8.3的评分,还是实至名归的。
前两天第一次看完这部电影之后引发很多思考,包括中国现行法制,包括人性的本质,包括对自己的反思,胡乱思索很多,没有去理清楚自己的思维的逻辑。于是二刷,心理空空的,所以决定来为这部电影写点什么。
2)
故事结构很简单,为使就读政法大学儿女能顺利毕业,十二个家长参与儿女毕业答辩,并充当陪审团角色对模拟法庭的一桩谋杀案进行讨论且要求作出意见一致的决策,来供法官对嫌疑犯做出审判。剧情简而概之就是一个陪审员成功逆袭十一个陪审员为嫌疑犯洗清冤屈的故事。
电影对案情的陈述没有过多的拍摄场景,主要是通过演员对凶杀案各个细节吹毛求疵的讨论,确切一点说应该是争执以及一些拟声特效,从而将案发现场的画面感带入的观众脑海当中。
当所有证据,包括证人陈词,作案凶器,杀人动机都明显不利于嫌疑犯的时候,电影开始就给我们展现了一副生动形象的社会诟病的画面。陪审团不愿意浪费时间,11个人意见一致确认嫌疑犯就是凶手,并对另外一个持反对意见的人明显漏出敌意,认为在浪费大家时间。反对意见占少数,却影响了集体的共同利益(时间),不愿意多思的集体人便一片讨伐声,野蛮狂躁无礼的2号陪审员和10号代表集体出声,大有剥夺人保持合理怀疑权利的造势。无奈出现二次不记名投票,在8号退出投票,忠厚的10号陪审员不愿看8号孤独坚持,仁慈使然使得剧情得以继续发展。最后8号通过带领大家对案发现场的场景回顾,证人证词的分析,凶器的来源等不利嫌疑人因素的讨论方式发现证人的陈词有漏洞,并分析出其作假的心理动机,使得陪审团最终做出嫌疑人并不是杀人犯的一致决策。
3)
一列极速行使的火车突发发现前有一群小孩在玩耍,这时右边有一条岔路但是上面也有一个有一个小孩在玩耍,无法使得火车停止运行,你是火车司机你会把火车开向左边还是右边?
我们生活在一个标准不是很完善的社会,更生活在一个大家不会按标准去生活的社会。
4)
人初临降世,都是赤裸而来,哭嚷而至,会接受微笑和善意,一双纯净的眼睛好奇的打量生存的世界。在时光流逝和岁月风化里,知识的积淀与财富的积累,让同样的变成不一样的。稚龄的一群人看一朵花童真使然花只是花。年岁的一群人看一朵花,花可能是未来的绿色,是房子,是未过门的媳妇儿,是自己心里的所有好与不好,是自己在岁月里经历的甜蜜或者风霜。
十二个不同阶层的人,聚集坐在一起对同样的事情进行讨论。
3号陪审员的偏执是对出离儿子的不原谅。5号陪审员的沉默中的理性是对痛苦岁月和感同身受的怜悯。7号的急促是对生活的控诉。9号的宽容与平静来自错误岁月给的烙印。8号理性是对是来自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法律的敬重.....
生活造就这些人,也造就这些人如何对人待事处世。
无法去论定谁的对错,尽管生活中有人如3号般固执到无赖的地步,即使客观事实是生动形象于他的眼前,告诉他错了,恐怕心里承认错了但生活给的压抑和胆怯却让他无法开口承认一句我错了,因为好像说了就感觉自己向生活缴械投降一般,换个角度也许他们也是勇士。
岁月不太好,让人活着活着就开始莫名其妙丢了一些我们与生俱来的东西,然后慢慢的学会如何在世界行走。有人说这是长大了,我想也有可能是沦陷了。
5)
“如何提高生活的品质”
“定期扔东西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