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应该是将近十年前,单位里,朋友圈中逐渐流行起成年人要在6月1日这天跟着孩子们一起过儿童节的潮流。
乍一看是觉得蛮好玩的,年龄的差异造成的反差萌,成年人戴上红领巾排成一排拍照,似乎有那么一点时光倒流的意思,不经然会回忆起自己的学生时光。我会回想当年自己戴着红领巾时,脑子里想的是什么,经历的又是什么时光呢?
若是偶一为之,还可理解为“一时童心兴起”,然而随着一年年过去,“成人儿童节”的氛围似乎越来越浓。要么晒礼物,我给自己买了啥礼物;要么直接晒出今天的行程,我去哪里“过节”了。
那为什么大人总是喜欢过儿童节呢?
**平日里压力的释放
可以说,成年人的世界,没有一天是容易的。
每天一睁眼,就是各种生活成本。房贷、车贷、餐费、物业费、水费、电费等各种花销,如果有孩子,根据不同年龄还有奶粉、尿布、兴趣班以及补习班,太多了。
除了生活成本的压力,工作上也不轻松。996的社畜,全职妈妈的付出……上班了还有下班,但回到家,爸爸妈妈们就得上线,买菜做饭做家务,陪做功课,预习、复习。
难得有这么一个突发奇想,去过儿童节,回复小孩的状态。在大人看来,小孩子是最无忧无虑的,烦恼的无非是作业与考试,但现在回过头来思考,这些又算得了什么呢?
于是回归儿童心态的成年人们,自然觉得轻松无比。接着可以给自己买糖果吃,去游乐园玩,放个小半天假,或者买个礼物送给自己,如此之后仿佛身上的某些枷锁也消散开来。
**补偿自我内心小孩
阿德勒说: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内在小孩。童年遗憾的部分,成年后会想尽一切办法去补偿自己。从小没有安全感的人,成年后会非常黏着对方,就是要从另一半身上获取缺失的安全感;而从小被压抑、严加管教的人,成年后则拼命往外面走,离家远一点,离管教的人远一些,向往着独立与自由。
那么,如果是物质层面的稀缺遗憾,在六一节这个特别的时刻,更容易激发自己内心的缺憾需求。买东西,是最容易获得的补偿感。
我有个同学,读书的时候特别羡慕隔壁同桌,总是有最新型的游戏机玩,但迫于家庭和学业压力,一直无法实现。于是长大工作后,读书时那些希望得到的游戏机、掌机,全部一台台买回家,俨然一个收藏级玩家。但当我一询问是,才得知原来那些“玩具”也只不过是买来放在角落堆积灰尘,基本上每台游戏机就是玩一两个游戏,有些甚至买来都没拆封,就只是这么放着。在购买的瞬间,其实自己已经在治愈了。
成人过儿童节的各种表象,其实也是开始在关注自己,爱自己的表现。
对于从小被灌输集体主义,奉献精神的我们,会逐渐将视角转向自己,转入内心需求,未尝不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