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字焚香,燃一段过往,火花里辉映起一段家族旧时光,她们的影像,一片片地涌现。携带着民国时代的独特韵致,尽显静穆、安宁、优雅,给你一段美的感怀。
民国时代的苏州九如巷,巷子深处的张家庭院中,走出了四位美丽的佳人,她们各自绚丽地绽放,逆着岁月的流波,点亮家族的荣光,成为一个时代闺秀的典范,他们便是合肥走出来的张家四姐妹:元和、允和、兆和及充和。
在温润潮湿的安徽,张家是合肥的望族,颇有根基。四姐妹的父亲是淮军主将、两广总督署直隶总督张树声的曾孙。晚清重臣张树声因协助李鸿章剿灭太平天国记下汗马功劳,在合肥显赫一时。他的孙子张武龄博览群书,思想开明,但却不求功名,悉心地养育儿女,终不负所望,四个女儿,各具风采成为一个时代闺秀的典范。今天要讲述的便是四姐妹中的大姐:张元和。
元之一字,是 “首”,是天地之初,是备受期待的祝福。
一九零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在安徽合肥的张家庭院中,张武龄,这个张家的掌舵人,焦急的等待在产房外,迎接自己的第一个孩子的到来。产房里的陆英,这位来自姑苏城的大家闺秀、现时的张家主母,正在声嘶力竭,最终随着一声哭声的到来,陆英也欣慰的昏了过去。这个也算有着传奇而短暂一生的绝色女子,她总共怀孕十四次,为张家留下九个孩子。她是家庭的主心骨,众人的楷模。她在世时为家人营造了祥和宁静的家庭氛围,当然,这是后话了。
作为张家的长孙女,生下来便注定会集恩宠于一身。当然最高兴的莫过于元和的祖母了,虽是女孩却也不妨她对长孙女的疼爱和宠溺。元和的祖母嫁给嫁给张武龄的父亲多年,膝下犹空,不曾有一儿半女,而丈夫的小妾所生也是个女孩。她盼望孩子盼的太久了,而元和的到来正好填补了她心中的空白。可能由于这份情愫的存在,以至后来所有的孩子都及不上元和在祖母跟前的地位。
元和自断奶以后便是跟祖母住在一起,每天的早饭午饭都是祖孙俩在楼上的厢房单独就餐,而这份特殊待遇就是其他孩子所可望而不可及的,正是这份宠溺,而元和父母出于孝道也不违抗老人家的心意,使得元和幼年便滋生了几分小姐脾气。但从后来的事情看来,似乎这份小姐脾气也是很有分寸,并没有产生什么不良的影响。
在元和五岁那年,父亲张武龄决定全家搬离合肥,去往十里洋场的上海。离开祖祖辈辈生活 的合肥,是张武龄思虑多年后做出的决定。究其根源主要是安徽已经不适合张家生活了,作为当地的望族,政府对其大肆征收苛捐杂税,再加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晚清战败,征收大量税款用于庚子赔款。逼不得已才举家搬迁。然而却是这次搬迁,却也彻底的改变了元和姐妹们的命运,他们见证了时代的兴衰,人世的悲欢离合,看到了剔透的泪光和盛世的欢颜,他们来到了另外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改变了他们的命运,也成全了他们的人生。
元和的一生,注定是跟昆曲是难以分割的。说起与昆曲的结缘,也是十分的有趣。幼年时,张氏姐妹曾在某个除夕夜跟家里的工人掷色子、玩骨牌,一次下几分钱的注,以博一乐。张武龄知道以后担心孩子们学坏,便为女儿们请来了第一个昆曲教师——苏州昆班全福班的老演员尤彩云。张氏姐妹很快地爱上了这门在当时已渐趋没落的古老艺术,从中得到了快乐与安慰。
元和起初在苏州女子职业学校读书,两年后去了父亲筹办的乐益女中,后因事势动荡转到南京念书,高中毕业后进入上盖光华大学攻读文学。而在这里,元和遇到了那个牵绊她一生的人-------顾传玠。顾传玠,这个红极上海滩的当红昆曲小生。却在冥冥之中注定要与元和纠葛一生。
当时的元和和充和就读于上海光华大学,由于对于昆曲的热爱,便自发的组织了一个昆曲组,并请光华大学的教授童伯章教她们昆曲。对于红极一时的昆曲小生顾传玠也是久闻其大名,更希望顾传玠能够亲自给他们上演她们喜欢的戏。年少无知的少女们便冒冒失失的给顾传玠写了一封信,请他出演《拾画叫画》,因这一出演出难度大,演出者必须功底惊人,从头唱到尾,一人撑起一折戏,久而久之,很少有人自曝其短,所以出演甚少。
本不抱任何希望,却出乎意料的是。顾传玠居然答应了,同意在上海戏院出演这一出。元和听到这个消息却是又惊喜又害怕,惊喜自不必说,但害怕却也是实实在在的,当时的上海滩,鱼龙混杂,流氓横行,世人都害怕,更何况她们几个女学生。但为了看演出,她们也是豁出去了,叫上几个男学生充当保镖,却也浩浩荡荡的来到了戏院。
顾传玠毕竟是顾传玠,能红极一时,并不是浪得虚名的,在顾传玠十八岁时,便有戏曲评论家为他如此作评:“一回视听,令人作十日思。”。顾传玠扮演的柳梦梅温文尔雅、书卷气十足,一出场就紧紧抓住了观众,台下静静的,女孩子们和观众一起屏声息气地聆听着柳梦梅婉转悠扬、回肠荡气的美妙歌声。这次看昆曲,在少女张元和心中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一出《拾、叫》,令汤显祖笔下潇洒痴情的柳梦梅宛如复生,而这精彩的戏也让顾传玠在张元和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从此后,张元和与大夏大学的三位女同学结成死党,几乎每个周六和周日都会去看仙霓社的戏,这一年,张元和二十二岁,顾传玠二十岁。
一个名门望族的大家闺秀,一个红极一时的戏子,本就是两个世界的人,怎会产生纠葛,可是,世事无常,谁能说的准呢。
不久顾传玠便因世俗的原因,演艺生涯出现大的变故,再加上身体的缘故,顾传玠便搁置了演出。然而这时顾传玠一生中的 贵人便出现了,实业家严惠宇,这个无论是在顾传玠演艺生涯还是后来的从商生涯中都给予了重大帮助的贵人,在严惠宇的资助下,再加上顾传玠的聪明勤奋,最终考上金陵大学的农学专业。也正是因为考上了金陵大学,他便结识了张宗和,张家的长子,元和的弟弟,自然便会经常往来于张家,而此时的元和,在父亲的催促下,也回到了苏州。这一来,两人便有了更多见面机会与相处时间。
似乎这样一切发展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几年后,顾传玠决定重新登台义演,并且邀请元和客串,元和接到邀请也是极其的惊喜和兴奋,还打电话告诉了父亲,因传玠往来张家频繁,张武龄也是痴迷昆曲,对于传玠也甚是欣赏。在义演期间,两人相处时日剧增,情愫也开始疯狂的滋生。
但此刻对于两个人来讲,心里都是矛盾的。这时的传玠境况并不好,由于抗战的爆发,传玠也基本放弃了昆曲的演艺,但似乎他的才华仅限于昆曲之上,其他的做什么就亏什么。加上戏子终归是戏子,社会地位低下,虽红极一时,人前威风,但终归还是在骨子里抹不去三教九流的卑微。而元和也在犹豫,征求家人的意见。
最终在其他姐妹的支持下,元和最终下定决心嫁给传玠。当元和半欢喜半含羞的写信告诉父亲这个喜讯,而回应她的却是父亲的讣告,早在前几日,父亲张武龄就已经去世了。
一九三九年四月二十一日,元和和传玠在上海大西洋餐厅结婚,这一年,元和三十岁,传玠二十八岁。虽元和摒弃了世俗的偏见,但满上海的舆论媒体却依旧是元和下嫁传玠,在那种世俗偏见深入骨髓的年代,摒弃偏见谈何容易。但终归他们还是在一起了,婚后的生活倒也算是甜蜜温馨,传玠自此也再没有登台演出。
一年后,他们便迎接第一个女儿的到来,取名顾钰。两年后他们又生了一个儿子,取名顾圭,儿女字皆为美玉之含义。
素有“大夏皇后”美称的元和,为何到了三十岁才结婚?这或许是很多人的疑问。我也是如此,翻了很多资料,才知道,一切皆因一个叫做凌海霞的女子。她是张武龄创办的乐益女中的一个老师,对于元和有着特别的情感,关照颇多,自己不愿意结婚,但似乎却很乐意有一个女儿或者妹妹可以照顾。元和读书时是如此,等到元和工作之后亦是如此,在生活和工作上严格的控制,严格审查接近元和的异性追求者。当然元和在心底里是十分抗拒的,所以在允和生病的时候借机逃离了。不然或许还要耽误更久的时光。
然而,似乎元和终究逃不过凌海霞的纠缠,她逃离了,而她的女儿顾钰却依旧逃离不了。在顾钰18个月大的时候,元和再度怀孕,却不幸的是没有保住,因而元气大伤。凌海霞赶来探望,临走时对元和夫妇说,元和还在养身子,没有精力照顾顾钰,她可以代劳。或许是感念他的好心,元和同意了,却没想到从此之后再没将顾钰还给元和夫妇,甚至还给孩子改了姓名,跟了他的姓,叫做凌宏。
一九四九的中国,是动乱的最后,亦是重生的最初。古老的国度,面临的或许是分崩离析,或许是江山各半,也或许是笑傲青史。谁都不敢确定,终局的雏形。这片国土上的人们。心思各异,想走的走,想留的留。顾传玠没有思考太多,就决定带着全家人离开大陆,前往台湾。
这一去,便是31个春秋,等到姐妹重逢,都已经是两鬓斑白。其中最让人扼腕叹息的可能是被凌海霞带走的顾钰吧,等到元和在美国和她相见的时候,传玠却早已去世多年。
来到台湾的顾传玠夫妇,众人都劝说传玠重操旧业,正如其他梨园名家一般。但传玠拒绝了,他想转行,做一份自己喜欢的事业,但台湾没有严惠宇,没有人愿意投资他。自此顾传玠彻底离开看瑰色流溢的世界,只是偶尔,同元和在家里突发兴致,唱上几段,他们定居台中,经济略微窘迫,但也算温馨平静。元和悉心照顾,直至传玠得病卧床不起。
一九六六年,顾传玠便离开了人世。自此后,望断天涯路,也不再相见。
传玠去世后,有一次票友演出,元和客串,她反串了《长生殿·埋玉》。玉,便是杨玉环。故事讲诉唐明皇被迫赐死杨玉环,结尾,她被埋在被子里,葬入潦草挖掘的坟墓,一代红颜,湮灭的无声无息。很久以后,元和回忆这次演出,忽然醒悟,原来她埋葬的不是杨玉环,而是顾传玠。当初允和便叫他一介美玉,温润了元和的人生,明亮了她的视线。他的离世,她没有像三毛那样悲痛欲绝,一蹶不振,然而,默默的怀念,却贯穿了元和的余生。那才是最深的相思,最痛的追忆。
元和本是名门望族的大小姐,如果没有选择传玠,随便都会是门当户对的豪门公子,亦或是官二代,总之可以免受半生颠沛流离之苦。然而,元和还是选择了传玠,就像她自己说的,因为他志气轩昂,她便愿意嫁给他。
有时候只一眼,便是那么的神奇。或许一眼过后,便匆匆作别,各自天涯,或许走入彼此,白头终老。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深闭门,慢拢窗,元和暮然回首,关住所有梨花满地的旧时光。
二零零三年九月二十七日,元和病逝于美国,享年96岁。这段昆曲之恋也终于画上了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