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张北草原天路到崇礼冰雪小镇的路上,层云近到伸手可及。一路山川苍翠,风车们顶天立地,笔直地站在茫茫草原上,迎着浩荡的西北风。
张北农民发现旅游是一条脱贫致富之路,在这里种花养草,把路边的花田草甸整得像锦绣一般,简直能把人美哭。
我在朋友圈晒了两张图,大家还以为我们在法国呢。法国的普罗旺斯也有这样的风景,意大利的古美雅小镇美好得也是可以留住时光。但在国外不会记起祖先的吟诵。这里的风吹来的时候,细细听来,唱的都是“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王昌龄的边塞,王维的边塞,李白的边塞,范仲淹的边塞。。。就在这里呀。我心里还留着他们的豪情。
黄昏前赶到崇礼小镇。这里正在为2020冬奥会大兴土木,到处都是滑雪场和洋房,乍一看还挺像瑞士或者意大利小镇。下车散步遇见一堆群众,表演非常中国特色的广场歌舞。演员和观众主流都是大爷大妈们,所以曲调有些老,比如祖英姐姐的《好日子》,魂断蓝桥主题曲。。。这些耳朵听得起茧的老歌,在小区的夕阳下居然也能让人荡气回肠心旷神怡。
记得16年前刚刚回国的时候,也是在黄昏时分,我看见什刹海荷花市场的男女老少又唱又跳的。每次遇到这样的场景,总会莫名泪目。仔细想想,当年先烈们保家卫国,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不就是为了子孙后代有一片独立自主的国土,让平凡的人们都能自足地、快乐地、放松地生活吗?不就是为了让像我这样的在异域打拼的人,来这里有一种回家的自在吗?
忽然明白,爱国主义不一定是什么政治主张,不一定是什么理论抽象,也不一定是出于什么高尚情怀。爱国主义不过是由眼前这样的山水而生起的关于先祖的怀想,由眼前这样具体的生活场景唤起的对生活本身的热爱。爱国爱家是人的一种自然而然的归属感。其他的,不过是些是非,不过是些概念,与我何干?
宣化离崇礼一个小时左右的车程,是古代军事重镇。光是这城市的名字就带着中央大一统的意志。清远路上有座古城,远远看见楼上的横匾写着“震靖边气”四个繁体字。好想问问历史学家:如果这里就是古代边疆的话,那再往西的宁夏、青海、新疆,再往北的陕西、内蒙。。。那些广大的版图是不是宣化而来,或者震靖而来的?历史读到这里总有点纠结,那些万里长城都挡不住游牧民族,横扫中原之后,都成了我大中华的先祖之一了。
被宣化、被震靖的历史也留存完好。老街核心区赫然耸立的是一座天主教堂,旁边是伪满时期察哈尔省政府驻地。对面的街边有一个烈士陵园。不由得想起主席说的: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宣化老街破败,新街小资,钱钟书说的“落伍的时髦,乡村都市化”今天依然可以用来形容这里给人的观感。想起日本京都清水寺周边的古雅老城,以及东京中目黑的时尚新都。中国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是不小。在中国四线以下的县城,大面积的贫困才刚刚过去,不能指望老百姓的小日子生活得都像日本人那样富裕,不能指望老百姓的教养有多么精致。
路过宣化四中,主楼挂着八个大字:“德为慎独,学贵心悟”。在一片嘈杂的街边小店间,忽然冒出这么儒雅的古训,令游客对小县城文化刮目相看:这里出来的学子肯定与香港文化氛围里长大的青年相比,气质肯定有所不同。人的世界观格局深受生活环境和文化传承的影响。世界这么大,如何求同存异是个永恒的命题。中国历经磨难,至今依旧落后,好在中华文明的根基还在,经久弥新。
回京路上,午饭在一家400年老店,朝阳楼饭庄,久违的国营饭店的气息,仿佛回到八十年代。餐厅用的塑料板凳,搪瓷杯子,带软木塞子的热水瓶。。。这些上世纪的日用品在北京的饭店几乎濒临灭绝。菜品量足味美,尤其是麻酱烧饼的口感好极了;但服务员个个态度粗放,环境卫生还行,但纷乱吵杂,堂官吃货一个比一个嗓门大。总之,这地方比较原生态,讲究实惠,不怎么讲究小资的格调,待客作风table manners还停留在上个世纪短缺经济时代,而这些不讲究却不耽误生意照样十分兴隆。
据说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这些天正在搞怀旧展,七八十年代风格的柜台上摆着当年流行的北冰洋冰镇汽水;红星粮油店门口放着一辆没人吆喝的卖冰棍推车。在北京尺土寸金的地段,这些摆设看上去跟周边多少有点不搭。其实真心想要怀旧,最自然的方式就是来宣化这样的小县城。从现代化的进程看,这里比北京晚大概三十年。人不能穿越时间,但可以穿越空间,找到从前的样子。
草原天路
离天咫尺的地方
阳光 空气 西北风
都是免费的
学者 该如何定义
这富饶的贫困
而我们的身心
呼吸 觉照 生命的能量
也是无价的
行者啊 又该如何计算
这短暂的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