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醒和阿维是一对年轻夫妻。阿醒主内,阿维主外,外人看来两人配合完美。
阿维获得去总部任职高管的机会,当晚便请来亲朋好友一起庆祝送行。
谁知,庆祝会进行到一半,阿维接到总经理的电话,他升职的机会被董事长女儿安排人顶替了。
阿维感觉自己的颜面受损,找到在庆祝会现场的部门主管理论,两个人吵了起来。
阿醒上前劝阻,谁知,冲动的阿维扬手打了阿醒一耳光。
阿醒仿佛在经历一场噩梦,她呆呆地走回房间,久久无法回神。
第二天起床,阿醒一切照常的操持家务,内心却怎么也开心不起来。
阿维只是解释了一下自己发火的原因,抱怨以后大家会怎么看待自己,并要辞职离开让自己丢面子的公司。
他唠叨半天,却没有关心阿醒的感受,阿醒很失望,一连几天闷闷不乐。
内心崩溃的阿醒决定回娘家住几天,阿维却说她“小题大做”,回娘家让自己再次丢脸。
离开阿醒的照顾,阿维的生活一团糟,于是拿了礼物想要带回妻子,而阿醒拒绝了。
他没有反思认错,却说阿醒“太过分了”,且偏激的说:“那你也打我一巴掌行不行,这样不就扯平了。”
阿醒认真地告诉他:“父母可没有教我用这种方式解决问题。”
阿维不但没有因此醒悟,还怪阿醒旁敲侧击自己没教养,甩下一句:“女人是没有资格离开丈夫的”便摔门而去。
阿维通过法院派发强制阿醒回来过夫妻生活的命令。
阿醒面对“强制命令”选择起诉离婚,因为她不想假装开心的去维系婚姻。
周围人都觉得阿醒小题大做,一件小事不足以走到离婚一步,忍忍都会过去,就连妈妈也劝说她,女人就该为了家庭忍耐一些。
只有儒雅得体的爸爸支持女儿遵从自己的内心。
阿醒看着优秀独立的邻居阿兰,有自己的工作,过得滋润且自由。
而自己婚后做家庭主妇,处处迁就阿维的喜好,早就忘记了自己的兴趣爱好。
她知道,现在的生活不是自己想要的。
而此时,面对起诉离婚,阿维把阿醒的东西扔出来,并指责阿醒故作楚楚可怜,实则都是为了钱,离婚只是为了分自己一半的财产。
阿维甚至还想买通“耳光”的见证者为自己做伪证……
阿醒看到了他的真面目,更坚定了离婚的决心。
看上去,这段婚姻是因为一个“耳光”被断送了,但耳光只是压倒婚姻的最后一根稻草,他们应该本来就有很多不可调和的矛盾在不断滋生。
阿维家境殷实但阅历少,大男子主义,不懂得照顾他人的感受,一切关注点都在自己的面子上,这造就了他的自私自利,让他不知道如何担起男人的责任。
阿维只懂得行使“克”的权利,却忽略了“被克”时的妥协。
阿醒自小有一个温和的父亲,她对婚姻的期待自然是“相敬如宾、相濡以沫”的理想状态。可婚后依附于丈夫,让她越来越没有底气面对两人关系的不稳定,自然就更加助长了阿维的自我自大。
婚姻让阿醒找不到“本我”的支点,成为了附属品。
离婚拉锯战的过程让阿维意识到自己忽略了阿醒的感受。
他向阿醒说出了久违的“对不起”,但一切为时已晚。
阿醒也许并不想离婚,但不离婚结果可能会变得更糟。
没有一些变故刺激,一个男孩儿很难成长为懂得担当的男人。
如果不是阿醒的抗议,阿维永远是长不大的男孩儿,一个耳光会变成很多个耳光。
凡事都有阴阳两面,看到的、想到的、面对的各种不开心、不顺心也一样,当下也许无法接受,但引发的觉察或许会提升我们的认知和思维高度,让自己收获更好的成长。
现在,我国婚姻法通过“离婚冷静期”,意在减少冲动离婚的夫妻。
冷静期,便是一个自我觉醒的契机,有责任心的人,会借助这个阶段探寻自己和对方的边界,从痛苦中开始真正反思、修正、成长。
其实,结婚更需要一个“冷静期”,婚前有了相对充足的了解时间,才能知道对方和自己的底线在哪里,对方是否是自己长远生活的对象,这样会最大程度上减少婚内的伤害。
五行关系,无非“生”、“克”。
生为付出,让我们找到生命的意义;
克为责任,让我们懂得自我约束的方法。
故事取材于印度电影《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