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已不是伏案摆弄画笔的青涩少年,过去的5年成为了我生命中很重要的一段时间。从大学毕业到现在的为人父,十分感慨。就仿佛昨天还在偷偷跑出去通宵的叛逆少年,今日就变成了家庭的顶梁柱。
我一直在想工作与生活的关系,还有我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很多人或许永远也不知道为什么活着,也有很多人等于没活着。就像天上的云,每个人看它的角度不同,它自然呈现的样子也不同,你把自己定位成一个什么样的人,那你就是什么样的人。
有几个问题是我一直在问自己的,大家不妨也可以问问自己,这些问题你们是怎么看待的。
1.你曾经做过的几次重大的选择是什么?
2.对你来说,设计到底是什么?
3.明天,你要做什么?
1.你曾经做过的几次大的选择是什么
工作的选择
人生的战略方向,就是你做过的每一个选择。你选择和TA分手,是一个选择(战略),你选择报考一所最差的一本放弃了最好的二本大学也是一个选择。任何一个一念之间的选择都会影响你的人生轨迹,就像我刚毕业,走了后门去一家做银行终端的服务商公司去做项目运维一样,在外地出差了一年。那个时候没有选择,所以不得不去,大学混的日子迟早是要还的,拥有一份工作是我最低的底线了。
直到后来接触到了互联网设计,让我有了选择的机会,只不过这个机会依然需要支付很大的成本才能去选择,那就是报培训班并且搭上四个月的日日夜夜。其实现在很多的设计师也是那时候报班学习的,只是并没有那么多人能坚持下来。
当初大家都没有选择,即使是科班出身的设计师,也没有选择,被父母要求从事公务员或者继承家业的,比比皆是。非科班的同学更没有选择,想从事设计,靠自学,前面的路都是黑的。所以庆幸的是,我当时没有浪费那1w多的学费:因为没有什么退路了。而当时在一个班上的同学来自五湖四海,各显神通,保安、个体户、宝妈等等,甚至我当时的同桌来问我u盘怎么用。互联网浪潮席卷了各行各业,超高的薪资让太多人趋之若鹜,结果到现在还在从事设计的,不过一手。
一个行业的爆发期催生了太多的泡沫,所以现在听到的抱怨就是:找工作,我太难了!以前的培训班都特别少,现在的培训班却让你挑花眼,到底要不要学,学什么?我只能说,先找到自己的目标和清楚自己的状态、你的规划,再考虑其他的。而不是一焦虑,就用“报班”来麻痹自己。
对任何人自己而言,选择是没有对错的,只是在别人看来,只要你现在过的不好,就会被说:你当初应该怎么怎么样
在工作中你的选择依然很重要,你的职业生涯也会随着你的选择而不断变化。有人选择做执行,有人选择做管理,也有人选择出来做培训、自媒体,还有人选择炼丹,这些都是选择。我们都尊重每一个人选择的权力,至于后果自己能承担就可以。
还有一个选择相信很多同学也感触颇深,到底是去高薪的小公司还是普通薪资的大公司?等等我们需要面临更多类似这样的选择,所以到底怎么选,本质还是需要我们明确目标,你究竟要什么,而不清楚目标的同学总结来说就是不知道预期收益给自己带来的长远影响是怎样的。
高薪的小公司
优点是薪资高,你能够自己做很多事,技能覆盖面广但不一定深,不是特别稳定,跳槽背书缺少竞争力。
普通薪资的大公司
流程规范完善,但很多无用时间比如开低效的会议,超长的审批流程,能够专注于一个细分领域,但很多时候没有机会让你尝试其他工作,较稳定,以后跳槽有相对的背书。
那到底怎么选择呢?如果你刚入职场,尽自己的能力去面试,去大厂小厂都无所谓,有选择,去大厂。如果你是工作了几年的设计师,你要多评估一下你个人的情况,我有一个朋友可能大家都认识大家叫他鱼神,他的目标就是能够去阿里,那个时候他也30几了,但是一点也看不出来。后来经过1年多时间努力,成为了站酷推荐设计师成功入职阿里手淘,入职后经常12点下班,回家依然还要进行插画练习。再对比一些设计师,可能30岁还不到却总是说着自己年纪是不是太大了没有公司要了的话,你品一品,细品。
所以30岁的设计师,也正在面临一个选择。是否要继续做设计?做设计,自己还能坚持在执行岗位做多久,特别是刚有娃的朋友。但是这样想的设计师,通常没有找到设计的乐趣,或者说早已没有了成就感,设计这个工作对他来说已经成为了烫手山芋,活力、潜力、创造力都不如价廉的年轻人,因为资历所以还在公司里呆着。
而真正有梦想的设计师,对设计有热情的设计师,没有什么借口,一个练习没出效果,就练100个、1000个。
我们总说要保持焦虑,但是这个焦虑却变成了一个借口,你真的知道什么是焦虑吗?焦虑是恐惧!现在很多人面对焦虑的做法是麻痹自己,下班回家看看视频教程跟着做一张图,就可以缓解一周。所以即便是在一个经济体的上升浪潮中我们依然要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
所以,无论你做了多久的设计,是转行也好,是老鸟也罢,设计可以让你维持生计的过几年,你也可以将他成为你终生的事业,这一切都来源于你的选择。你选择将设计贯穿你的生命,还是这生命中那一段维持生计的工作,没有高低贵贱,都行。
生活的选择
其实我身边也有很多设计师生活特别丰富多彩,他们选择了去做很多的事,比如健身、摄影、旅游等等,在业余时间有兴趣爱好我觉得特别好。我平时也会有些兴趣爱好,但是觉得时间不够,特别是最近有小孩、还养了条狗等等事情,除了主业,其他的兴趣爱好都先搁置了。在生活上大家一定要分配好时间和精力,一定要拿出时间来学习,看书必然是有用的,但不要看鸡汤书,看专业书、历史、文学、社会等学科的书最好。
生活不是啥事都不干躺在床上睡大觉,去超市逛逛,ktv嗨一嗨,而是重新去寻找一些生机,让生活与工作配合起来,他们并不对立。比如我会经常在生活中观察一些服务设计做的好案例,之前去日本旅行,我确实发现了很多特别人性化的设计,干净智能的卫生间、各种食品都会有盲文的注视,方便残障人士的电车辅助等等,让我觉得以人为本的设计能做的这么好。所以,很多设计都是来源于用户的使用场景,抛开场景谈设计,这就是不科学的。
2.对你来说,设计是什么
从我刚入行的时候,第一次接触ps、ai,学习怎么画App界面,跟着规范来,能画出一张自认为觉得好看的界面,沾沾自喜,热情大涨。逐渐,能画出界面已经不稀奇了,要学习如何画好看的界面,能够不输行业审美的那种,所以又拼命练习。那时候自己觉得设计的价值就是好看,被别人喜欢,能让我找到一份高薪的工作,仅此而已。
现在,设计的价值远远超过了好看的层面,设计是用户与产品的桥梁,产品的可用性、易用性都要通过设计来让用户感知,用户才会买你的单。但是设计往往会被认作价值不高,处于需求流程末端的岗位,很多老板、产品都会把UI设计看作是执行工作者,认为产品才是做出需求而满足用户的头号功臣。所以身为设计师的我们,在这个阶段我们更要量化我们的设计价值,你要证明,数据的提升、用户的满意度是由设计带来的,那么设计师要去争取更多的权力和资源,带动业务指标提升的同时还能兼顾用户体验。
设计的多面手,往往会被产品和交互认为是越俎代庖了,UI就只要做好UI的工作就好了,为什么还要做产品的需求分析和交互的原型设计呢?如果是这样想的同学要反思一下,你是害怕被设计同学抢了饭碗吗?在本职工作完成的情况下,公司内任何人都可以为产品价值而奋斗,驱动自己成长,而不是觉得别人在抢功劳。所以话又说回来,你从事的设计,是在应付工作,还是提升商业和自我价值?
任何一个高阶的岗位,对其要求一定是要对上下游的工作了如指掌并且能熟练操作,一个优秀的UI设计师,他知道为什么做这个需求,这个需求的背景和挖掘方法并且能够对UI布局的原理了如指掌,否则只会被不负责任的人忽悠。
3.明天,你要做什么
这句话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勇气面对,“明天当然是上班啦,明天还有xxx需求,要出效果图还有跟进视觉还原,晚上可能还要和朋友出去吃饭。”大家是否都在做一些重复性高但都属于自己本分的工作,如果让你总结令你印象最深刻,最有成就感的项目,是不是就没有什么印象了。
为啥柯洁玩不过阿尔法go、为啥鹿班能出这么多banner、为啥UI工具越来越智能化,不就是为了减少人工的重复劳动嘛,互联网毕竟和实体工厂不同,我们靠的是脑子而不是比谁手速快啊,你说我软件很熟练一天可以做10张界面,我说我用组件库1个小时可以做10张界面,怎么比。
自从做了自由职业,其实我每天都非常焦虑,我觉得跑慢点可能很快就被社会淘汰了。所以每天我都会计划后面3个月甚至一年的工作目标,不定时会写一写文章,只是不想让自己闲下来。前一阵子每天从早上8点到晚上12点几乎没有离开过电脑,毕竟在为自己工作就感到特别充实,我之前工作的时候想法就很简单,至少能够让自己在面临一些选择的时候,不犹豫。
可能很多人都被目前的一些环境和条件限制了,比如房贷、车贷,让你不敢离职不敢尝试新的事情,而我的想法是,只要你真的认为这是你感兴趣的事,就立马去做,并且坚持下去,即便短时间不能带给你任何收益也没有关系。
其实我是个特别懒的人,不想跟别人争抢什么,喜欢埋头干事情。所以你会发现公众号原创写的没有其他号多,也懒得去折腾一些麻烦的事,特别佛系
希望大家的明天,不要总是充斥着数不尽的令人压力山大的需求,而是一个充满向往、动力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