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我先生知道有“视频号”这种东西,连朋友圈都不看的他竟然开始看视频号了。可见,视频号的威力有多大。我在想,放一篇文章和一个小视频,可能人们第一个点开的会是小视频,而不是一篇文章。人们的取向越来越倾向于直接的、映入眼帘的、快速的东西。在这样的环境之下,人人都想开通视频号,都想以这种方式来表达和展示自己。不管是真的想表达还是想圈粉,刷流量。
当然,我也蠢蠢欲动,也尝试了一把。在这个过程里,我交了不少“学费”。
由于手机型号老旧,拍出来的视频清晰度不高,加上也想学习摄影,就进了一台微单。拍摄成品的色泽和清晰度非常完美,很满意。
我先是关注了几个我喜欢的视频号,然后知乎、百度了专业的视频剪辑软件,甚至背景音乐的来源。我知道现在有很多手机软件也非常好用,既然我用了相机,当然是想在电脑上操作,还不那么累眼睛。
装了专业的视频剪辑软件之后,以为工具全都集齐了,终于可以大显身手了,却发现电脑配置太低,根本运行不了那个专业的软件,被迫用了个比较简单的软件。即使是简单的,电脑还是卡得死死的。做了两个视频,就是拍一些园子里的花花草草,卡到无法预览,只能闭着眼睛一遍过。(已经沦落到不考虑要表达什么情怀了。)
第三个视频,想着拍点不同的吧,于是做了那个水果茶的小视频。这个得用到自己的手,那么自己的手就无法去握相机了。如此简单的一个小视频,动用了不少脑力和时间,也深深了解到,做一个小视频真是不容易,特别是美食类的,还得有个团队,至少得有个人握相机。
除了剪辑的工作,还得提前准备食材,还要考虑拍摄地点的光线哪个时间点是最好的,每个镜头的摆放、调光、拍摄、修改,然后才到剪辑。剪辑得让流程顺畅,音乐得符合画面调性,文字得符合画面内容.......这最简单的标配已经用了不少时间,更不用说很多的效果,甚至富有特色的花样来传达个人品味和情怀了。那种感觉就像脑海中有画面,却因为工具、技术的不足而无法呈现。这个过程让我深深感觉到,制作视频,工具太重要了。如果我有一个配置更高的电脑,不那么卡,我或许能够把画面弄得更完美一些。
“不要告诉我你要换电脑!你这样会没完没了!”我先生已下通牒。
如果不是有个人拦着,我还真想换。不过,我倒是还有一点自控力。制作完三个小视频之后,我停下来想了想:
我花这么多精力,到底是为了什么?
是想增加一项技能,还是想别人关注我?
虽然只是做了三个,每时每刻脑子都想着哪个镜头应该怎么拍,怎么剪。我的脑子除了工作全部被这些占据。我变得有些浮躁。
这过程让我意识到,视频表达和文字表达是非常不同的。写一篇文字会让一些模糊不清的东西变得清晰。文字表达所依赖的技能很低,因为我们从小就开始运用文字,而视频表达得借助机器、设备和技术。即使是参加课程来学习,没有基础的设备也是无法呈现的。术业有专攻,我真的要好好记住这句话。这些东西当然是可以学习的,别人能做出有品质的画面也是经过不断尝试和积累出的结果。我并不是让自己止步于这里,而是在被无形的浪潮牵引的同时知道和稳固自己的心绪。
我发现,写公众号未必有那么多人会坚持,但是制作小视频会让人获得的直接成就感会更多一些。对于一个新人或者新号来说,小视频的关注度远远要比文字要多很多。文字要想在众多的公众号中脱颖而出,而且现在还受视频号的影响就更加艰难。人们在大环境中的取向发生了变化,也在影响着文字工作者的定力。
在这个浪潮里,到哪里都会看到人们看小视频,连我老爸也会看。现在不会看的,应该只有像我妈妈那样不懂得用微信的人群,相对来说,他们的世界里简单很多。我不记得自己拥有这么简单的世界是什么时候了。那时没有进入网络的大潮中,我的生活是怎样的?那仿佛已是久远的记忆。
前段时间公众号里有了“流量主”的邀请,意思是可以开通广告收入了,之前从不知这样也能赚钱。本以为自己可以决定哪一篇文章之后放不放广告,谁知,开通后每一篇末尾都自动带上广告,而那些广告我平时在别人文章里看到是很反感的。一篇非常有意境、沉静的文字配上一个广告,就像一颗苍蝇掉进一碗汤里。经过小视频制作过程中的反思,我也把广告给撤了。
这么走一遭之后,我发现,能让自己感觉到平静和沉着的,还是文字。创作小视频也会得到一种成就感,可是它的创作过程却不像文字创作那样得到平静。也许这只是现阶段技术欠缺的情况下而有的体验。我相信其他人,特别是能够制作出有品质画面的人会把这个过程当做是一种享受。我由衷佩服。未来也希望自己能够在两者之间做到有效的转换,即不让做小视频的繁琐、时间而影响到自己文字输出的质量。
浪潮会激发人的能力,也容易把人卷入其中,我们在被激发的同时也要始终保持清醒——自己的轴心到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