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悦读 编辑作品
集悦读(博集天卷简书官方账号)
《肖申克的救赎》,你是看过这部电影还是看过这本书?无论如何,你一定听过这个名字。传说中的必看三部电影之一、人生必读经典。
这本书的作者,斯蒂芬·金比《肖申克的救赎》中的银行家还要传奇,这位“恐怖小说之王”是一个32岁成为全世界首屈一指的亿万富翁:
两年拿到文学学士学位,在大学遇到自己的挚爱至今到七十岁。斯蒂芬·金童年的经历也算是风雨飘摇了,在幼年时亲眼目睹了自己的好朋友车祸身亡。有人说,这为他写恐怖小说奠定了基础,甚至在后来的作品《四季奇谭》中有体现。
能带皇冠的人必定能承受其重,所以大师的经历都要这么坎坷来激发灵感?生在最寒冷的地方,才有与生俱来最热切的渴望。斯蒂芬·金的成长史本身也是一部励志大片。1973年之后,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成为好莱坞制片商的抢手货。他的每部作品的版税,均逾千万美金之巨。斯蒂芬·金的作品,超越于传统的恐怖小说。
为什么一个人的作品能这么火?
恐怖小说的恐怖有许多等级,有人描写具体的意向,比如鲜血淋漓的身体或者神出鬼没的脑袋,也有人擅长渲染黑暗中让人无所适从的氛围。而斯蒂芬·金的作品:“他的作品恐怖之处在于将一个看起来很美好、很圆满的小社会生态一点点拆散给你看。洁白无瑕的画布上出现了一个脏点,四处移动、慢慢扩大,直到最后整张画布被涂得一塌糊涂。”这大概是描写恐怖主义的至高境界:恐怖无处不在。
比如《手机》中,我们每个人都手持的电子产品,如果有一天作为最大不确定因素成为生活的潜在危险,你会作何感想?存在于现实、受制于命运,却又在变换中重塑现实,所以我们才会由内而外感到毛孔在战栗。
“生命的尽头没有天堂”,也是他笔下的恐怖和荒唐?
在他年近七十的时候推出新作《Revival》中,则是以贯穿生活每个角落的电流作为引爆高潮的导火索。这本书首发式在纽约举行时,一位名叫Chassit的网友曾参加过纽约的签售会,他这样写道::《Revival》首发那天我去参加了纽约的签售会,排的大队围着整个街区绕了一个整圈儿,场面丝毫不逊于果粉在新iPhone首发日排队。
《Revival》译为中文《重生》,2017年一月在中国全面上市。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重生》在中国市场几乎卖到脱销,编辑们马不停蹄地在加印,读者们马不停蹄地在催书。
“revival”译为“重生”,却不是复活。重生带着前世的记忆,却也刷新着人生,不是生命的重复,而是新生。斯蒂芬·金在年近70岁的时候,开始书写死亡。七十岁,和未来对话,人应该怎样面对死亡。善意或者恶意、庸常还是惊天动地,古稀之年,我们不谈凌云壮志,不谈千古愁绪,和尘埃深处的灵魂对话,电学(科学)、宗教、死亡。谈信仰,我们总爱说虔诚。虔诚究竟是什么样的向往?《哈扎尔辞典》里也曾经写道,如果人走到尽头真的没有天堂,人们将作何依托?不是所有的庙宇都洒满恩惠,就像不是每个人都有灵魂。有时候神灵的存在,给人们些安慰,可是如果这最后的安慰也没有了呢?
译者王杨在读完《重生》后写到:人类最重要的发明——信仰与科技,正是以规避死亡的恐惧为目的的创造,而它们又先后是《重生》的主角雅各布斯牧师所专注而依赖的、改变一切的关键。他本是个虔诚的教徒,宗教的力量本就可满足他感化世人的诉求。可忽然一日自己的妻儿亡故,他便无法再以宗教之名抚慰自己了。体察到了纯粹宗教的无力,他变成了一位“科学狂人”,幻想以这人自己发明的体系与工具,撼动人生中无从改写的遗憾。
科学对抗不了生死,科学又教人不迷信、不要相信死后有天堂。生命的复活和信仰的复兴,到底是哪一个给予的安慰?有位诗人说:你不要算你活过多少个日子,而要算算你记得多少日子,那些被你记住的日子才是只属于你的!
对于过去,回忆但不怀念,思念绝不沦陷。穿越时间的界限,对话是一种最不深沉却又最为直接的叩问。每个人都需要情感,但是都没有生老病死这四个字来得沉重,在走过许多路渡过许多河的七十岁,我相信,《重生》是斯蒂芬金给自己的命题作文的答卷。
斯蒂芬·金,一个被贴上《肖申克的救赎》的标签的酿酒人,在70岁时因为新作《重生》在中国的面世,再次在“金迷”的圈子里掀起了波澜。这波澜,不知道有没有搅动你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