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熹微中,我和赵先生在古城济宁街头,散步。
这里是济宁最古老最繁华的城区,没有之一。
运河桥上,卖鱼的已经收摊,鱼腥味在空气中弥漫。
桥西,是南市场。人头攒动,不逊于五一假期的景区,我们也不买菜,就不去凑热闹了。
沿运河,走人行道下边的临河小道。
京杭大运河,这条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流,见证了济宁的繁荣与变迁。
河水波光粼粼,流淌着千年的历史与文化。
京杭大运河如一条时光的丝带,穿越古城,滋养着两岸的繁华与沧桑。
拐到太和桥南街。
这里曾经曲水流觞,椿树横卧小河,见证古今。
俨然来到江南水乡苏州。
济宁素有江北小苏州之称。
驰名京省,当年慈禧吃后夸赞不已的济宁玉堂酱菜,创始人是苏州人戴阿堂。
站在盛泰桥,西望,白墙黑瓦的古风建筑群,是竹竿巷,济宁著名的历史文化街区,全长约2华里。
竹竿巷是济宁历史悠久的见证。
元末明初时期大运河改道济宁,给济宁带来了商业的繁荣。
到清朝,济宁作为南通江准、北达燕冀的江北最大的码头,是南北各省农副产品的集散地,江南的毛竹、嵩竹、黄竹、斑竹及烟杆竹,都由运河向北方贩运。
济宁是大码头,自然也多在此地上岸交易。竹编工匠也便随之于济宁上岸谋生,竹器店铺在运河沿岸,如雨后春笋一个个冒出来,渐渐地形成街区,可以说竹竿巷是蘸着大运河的河水所描摹的一幅江南水乡市井风情画。
从京杭大运河改道济宁后,大运河西岸逐渐发展起来以经营竹编、土产、杂货等为主的手工业作坊区,这就是竹竿巷最初的由来。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称竹竿巷,1966年为立新街,1982年复称竹竿巷。
2014年,济宁竹竿巷被评为山东省第一批历史文化街区。
现在的竹竿巷已被开发成了特色商业旅游街区,虽然街上的店铺很少再以竹制品制作为特色,但是仍然保留了不少土产、杂活为主的手工业作坊,拍照也有文艺复古的韵味,近年成为文艺网红打卡地。
网图侵删
网图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