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老师
从前面的七段内容可以得知,这就是孔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通过学习孝、悌、忠、信、敬、爱等仁心仁德就是修身,实习孝、悌就是齐家,用忠、信、敬、爱来行政施政就是治国平天下。孔子的这套思想无疑是很科学的,但不可否认的是,二千多年来,人们对如何学习这套思想的方法却存有误区,认为只有先学好仁心仁德,然后再学习文化技术,以致于很多人在道德人品的修养上花掉了大量的时间精力,而在文化技术的学习上却已经没有余力了。
因为学习仁心仁德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修身要达到仁的境界更不容易,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通过学习而有所进步并不难,但要真正达到孔子的标准,真正达到完善的仁心仁德,却是非常困难的,大多数人恐怕这一辈子都达不到。如果一定要先修养好了再学文,那一辈子达不到仁的话,就一辈子不要学文了!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很多人,包括不少有志之士,把毕生用在了仁心仁德的修养上,而没有多少实用的技术知识,甚至还看不起技术知识,使得整个中国从上到下都只注重道德人品,在实用技术上就落后了。这个误区至今想来也是让人痛心不已,“平时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的教训,中国人已经受得不少了。
其实,在中华传统文化理论中,对这个误区早有认识,也早有对策。
中国古代的先贤们通过“观天之道”,通过观察天地运行的变化,都是有规律的,每一年都是四个季度,每个季度都是三个月,每个月都是三十天,每天都是十二小时白天,十二小时黑夜,说明天地日月的运行是分阶段进行的。人类的走路是左右脚交替前进的,当左脚迈进的时候,右脚踩在地上是不动的,当右脚迈进的时候,左脚是不动的,从而领悟到万事万物的变化发展并不是匀速连续的,而是分阶段进行的!就像吃饭一样,早上吃一顿,中午吃一顿,晚上再吃一顿,并不是一天到晚的连续吃。
所以,中华传统文化对道德人品的修养和实用技术的学习,也是分阶段进行的,如同左右脚走路一样。孔子所说的“行有余力”,就是指利用一段时间着重学习道德人品,再利用一段时间学习文化技术,孔子自己在教育弟子们的时候,也是把道德人品的修养和射箭驾马车等技艺配合起来学习的,就象左右脚走路一样,用一段时间学习道德修养,再用一段时间学习实用技艺。孔子也没有说一定要等道德人品修养好了再学文化技术,对不对?孔子只是强调要把德育教育放在第一位,绝对没有说必须要达到了仁心仁德的要求之后,再来学文化技术!有些人把中国近代史上的落后挨打算在孔子头上,真是冤哉枉也。
在当今条件下,全社会的道德人品修养和实用技术学习,如何科学的划分阶段?如何科学的安排好内容?希望国家教育部门和全社会人士共同努力,为中国的教育及发展创造出一条科学之路。
下面,请继续阅读《论语》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重,表示自重的意思,自己要对自己负责。
威,根据《康熙字典》引《唐韵》、《集韵》、《韵会》:尊严也。
无,指不要的意思。《吕氏春秋•孙叔敖疾》“必无受利地”,一定不要接受好的封地。
友,根据《说文》:同志为友。《礼记•儒行》:义同而进,不同而退,其交友有如此者。《古代汉语字典》:友,友爱、亲近、相好、结交,作动词。《诗经•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论语•季氏》:友直,友谅,友多闻。《论语•卫灵公》:友其士之仁者。
无友,就是指不要去亲近、结交,不要去跟……志同道合,表示“义不同而退”的意思。不能理解为没有……的朋友。
如,根据《说文》:从随也。女子从人者也。《左传·宣公十二年》:有律以如己也。杜预注:如,从也。相当于用纪律制约别人来随从自己。
不如己者,指不随从自己的人,那些并不像自己一样学习仁心仁德的人。
无友不如己者,就是指不要去亲近结交那些不跟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不要跟不和自己同路的人去志同道合,不要去亲近结交不学习仁心仁德的人。如果去跟没有仁心仁德的人志同道合,就会让自己退步犯错误。
慎,根据《说文》:谨也。谨慎,小心认真。
终,《玉篇》:极也,穷也。《集韵》:一曰尽也。引申出《礼记•檀弓》:君子曰终,小人曰死。
远,根据《说文》:辽也。《广韵》:遥远也。引申为关系疏,不亲密,如远亲,疏远。
抑,用作文言助词。表示选择,相当于还是、或者。
抑与之与,给予还是不给予呢。
其诸,用作语气词,有“大概”、“或许”的意思
志,根据《说文》:意也。《康熙字典》又引《说文》:志者,心之所之也。心意,意愿。
于,相当于对、对于、对待。《诗经•邶风•泉水》:有怀于卫,靡日不思。明白了“有怀于卫”的意思,也就明白了“无改于父”的意思,句型是一样的。
孔子说,一个君子,不自重就没有尊严,学习也就不能巩固。做人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去亲近结交不学习仁心仁德的人,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在坚持做到忠、信的同时,不要交错朋友,如果跟不讲究仁心仁德的人交了朋友,就有可能因为个人狭义的忠、信而犯错误;犯了错误也不要因为狭义的忠、信而害怕改正。这一段是指一个君子对自身的修养,能够自重就不会允许自己退步和有错不改,同时也不要误解了忠、信的真正含义。
曾子说:对于已经去世的人也要谨慎、小心认真的对待,对于很远的远亲也要像本家人一样对待。这样就会让老百姓日趋忠厚了。这是对孝、悌的延伸,不单单对活着的人要孝、悌,对于已经去世的人,也要尽孝、悌;不单单对本家的人要孝、悌,对远亲也要讲孝、悌,不能因为有人已经去世,或者血缘关系很远,就不讲孝、悌了,这才是真正的齐家。
子禽问子贡,孔夫子到了一个国家,总是打听这个国家的政事。如果孔夫子来打听,告诉他还是不告诉他呢?子贡说:孔夫子是因为温、良、恭、俭、让,才打听得到这个国家的政事,孔夫子的打听或许跟别人的打听是不一样的。子贡没有直接作出回答,而是说明孔夫子的道德人品很好,对任何人都能温、良、俭、恭、让,人家才愿意告诉孔夫子,子贡的言下之意就是让子禽尽管说好了。
联系上下文就知道这一段讲的是“追远”,讲孔子不但对身边的人,对本国的人温、良、俭、恭、让,而是对所有的人都做到了仁心仁德。不像现在社会中有些人,对于身边的人,对本地人还算客气,对外地人就很不礼貌,或者一说起美国日本,就巴不得人家倒霉,这就不是仁心仁德了。
另外,又讲了道德人品的修养,一定能够给人带来好的作用,一般情况下,一个国家的政事是不能随便告诉别人的,但对孔子是个例外,因为孔子的修养特别好,打听政事的目的也是为了天下,而不是怀有其他目的,所以孔子能得到大家的信任,有了大家的信任,治国平天下也就有了基础。
孔子说,父亲在世的时候,子女孝不孝要看他的心意,在父亲死后,要看他的行为,如果能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好像父亲还活着一样,并没有改变对父亲的孝敬,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一段话应该就是前文的“慎终”,在父亲去世的时候,子女是草草了事,还是谨慎认真的做好丧礼?尤其是在父亲死后的较长时间内,是忘了父亲,还是继续像父亲在世一样的记挂父亲?
很多学者把“无改于父之道”,理解为“不改变父亲在世时所立的规矩”、“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不加改变”,如果《论语》的原文是“无改父之道”,或者“无改其父之道”,那上述这两种理解没问题,但是《论语》的原文上写的明明白白“无改于父之道”,所以断句不能断成“无改于,父之道”,如果这样断句还不如直接写成“无改父之道”,这个“于”字明显多余。只要对照一下《诗经》“有怀于卫,靡日不思”,就知道应该这样断句“无改于父,之道”,就是不改变对他父亲的孝道,父亲死了三年都没有改变对父亲的孝敬,那当然就是个孝子了。
《论语》的第八至十一小段,例举了人们容易犯错的三个例子,进一步论述了孝、悌、忠、信这些仁的概念。告诫人们,不要只顾小的忠、信而不顾大的忠、信,从而导致误交朋友而犯错,或是犯了错还不改。也告诫人们要把孝、悌的范围扩大到所有人,也包括去世的人,能够这样,就能够齐家治国平天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