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妈妈有这样的困扰,觉得孩子笨笨的,听不懂自己说话。引申出来的结论就是孩子不听话、不乖。
我觉得,其实很多时候,不是孩子不聪明,是妈妈自己没有把话说清楚,经常说一些别说孩子了,就连大人都无法理解的“片儿”话。
“片儿”话是我给起的名字,因为我发现很多人说话,不给你一个语境,不给你一个前因后果,直接扯来一片儿就说,然后你听不懂她还急得受不了,觉得你怎么那么笨?!理解能力那么差?!
这就好像是你随手扯来一片花布,告诉我,就是这个样子啊!但是我哪里知道你那块花布哪里来的?是裤子上的还是衣服上的,亦或者是窗帘上的?
我常听见妈妈问孩子:“这个你还吃不吃?”
孩子很迷惑:“哪个?”
“火龙果!”
“啊?什么意思啊?”
孩子听不懂,妈妈就着急。
孩子是不明白,吃不吃到底是个什么概念。
是问我现在吃不吃呢,还是明天吃不吃呢?
妈妈应该这样问:“宝宝,这个火龙果你现在想吃吗?如果想吃我拿给你吃。”
妈妈试着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前因后果在一句话里说清楚,宝宝就会明确很多。
要不然,会导致很多妈妈觉得孩子不回应她的话,或者听不懂她的话,从而觉得孩子好笨,从而导致妈妈心绪焦躁。
我们都知道,沟通的意思就是让对方明白你的意思。
很多时候,你自己心里清楚整件事情的前因后果,你知道什么意思,你就要求别人也明白你的意思。不可能啊!
别人不是你肚子里的蛔虫,怎么可能那么聪明强悍到可以猜到你的真实意思呢?
当然,偶尔对方也有猜对的时候,那确实全凭运气了。沟通基本靠猜,这个很可怕!
而且,妈妈们或者说家长们,应该培养起一种说话的习惯:就是可以把每一件事情清晰表达、生动描述的习惯。
这对于孩子今后与其他人沟通也是非常关键的。
试想,如果一个妈妈总是和孩子说话说一半,那么这个孩子很有可能在和其他人沟通的时候也是说话说一半。那么可能就会造成孩子在沟通与人际交往中的障碍,非常影响他以后的发展。
和孩子说话的时候,还需要多多假设可能性,让孩子知道,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而且,这种原因可能多种多样,很多时候,答案不是唯一的。
有一天,我和女儿出去散步,小区每天都灯火通明,那天有一片地方没有亮灯。女儿就问我为什么。
我说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
1、可能是灯坏了,管理员还没有来得及修;
2、可能是他们觉得到处都灯火通明的不利于环保,所以关掉一部分;
3、可能那个地方的灯的管理归那里的商户负责,商户下班回家了就顺手把灯关了;
4、可能是每天晚上各个部分的灯由不同的开关负责,这次有一个开关忘记开了……。
女儿很喜欢听这样的描述,她经常问我,那5 呢?6呢?有时她问问题的时候,我也会引导她:你觉得呢?你觉得有什么可能性呢?还有呢?还有呢?开启她的发散性思维。
我觉得这样的沟通模式对孩子来说是特别棒的。
因为我小时候缺乏总体布局的培养,也缺乏逻辑性的引导,所以前些年我就深深的发现,我的逻辑性非常差。
逻辑性差的表现就是,说话说片儿话,别人很难理解;而且,说着说着就忘记自己说什么了,又要从头说起,让人听起来迷迷糊糊云山雾罩。
从那时候起,我就有意训练自己的全局观和逻辑性思维能力,就从说话全面开始做起。
比如我经常去的一个服装店,朋友问我怎么走,我会清晰的告诉他:
开车到正佳广场,停车在负二层。最好停在电梯后面的一个收费口处,这样出入都方便,走的时候缴费也方便。
停好车之后,坐电梯到一楼,找到友谊商场,从友谊商场的大门口出去,离开正佳。
之后转右,红绿灯处过马路,再往前走大约两百米,会看到一个7-11便利店,从便利店处走进去天河南一路,再转右就看到XX店了。
听到我这样指示的朋友一般来说都会很容易找到目的地。
所以,请各位妈妈爸爸从现在开始注意与孩子沟通的模式,尽可能做到你说出来的话,正常人都能在瞬间听懂、理解。
每次说话之前,先想一想,我这样说是否能表达清楚,别人在完全不知道前因后果的前提下,是否可以完全理解。
只有做到与成人沟通无障碍,才能慢慢做到与孩子沟通无障碍。
请相信,在这样的沟通模式下,孩子会因此受益良多,^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