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朋友约吃饭,到了餐厅后才知道是她和她老公一起来的,有美食又能叙叙旧,本来挺开心的事,谁知道他俩聊着聊着竟然吵起来了,场面一度很尴尬。
原来是因为她老公近段时间事业处于转型期,压力非常大,本来他俩的话题是在说别人,我朋友描述了那人经历的一件事,然后加了一句自己的想法:你看他这个事,所以说啊,有些事情真是由不得人。
好了,就是「由不得人」这四个字点燃了她老公的怒火,而我朋友完全不知道她说的话哪里有问题,导致最后两人吵了起来。
听完他俩整个聊天、吵架的过程,我基本弄清楚原因了:虽然我朋友通过别人经历的一件事,表达自己对那个经历的观点,但这个观点在她老公那里产生了很强烈的影响,因为她老公立刻读到了那四个字里颓丧、认命的意思,然后与自己的现实状况相呼应,最终导致反应过度。
这样的情况在我们平时生活中很常见,你可能第一反应会觉得:造成这种局面,说话的人应该负有很大责任。
其实不是这样的,沟通是一个双向行为,有说、有听,才能形成沟通,作为倾听者一方,不是被动接收说话者信息的,而是可以运用一些技巧,让自己和说话者一样主动参与到沟通中,这样的沟通模式才是最健康的,也最能高效达成沟通的目的。
至于作为倾听者一方,怎么做才能让「听别人说话」这件事变得主动,稍后会具体来说。
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一味被动的接收说话者的信息,沟通会变得非常低效,有时甚至会不欢而散,就像文章开头说的我朋友和她老公那样。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类似的沟通不良呢?李笑来老师曾经把原因归结为一句话:倾听者没有给出恰当的反应。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该确认的时候武断下定论
这种类型的沟通,一定会产生误会,因为,听话者凭着自己对说话者传递的信息的理解、第一反应,自己先在心里下了一个定论,而且对这个定论非常有信心,因为他们完全不会想到要去找对方确认一下自己的理解是否准确。
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了,想一想下面这个场景是不是很熟悉:
两个人之前进行过一次对话,过了几天,一个说:你之前不是说XXX吗?对方惊讶的说:我什么时候说过这个?然后经过一番费力的解释,才发现当初听话者误解了说话者的意思。
看,很熟悉吧?不和说话者确认意思,就一定会产生误会。
该回应的时候沉默以对
我之前在地铁上听过一对年轻男女的对话,具体内容就不在这里赘述了,只描述一下当时的情况:
我坐了5站地铁,大约十几分钟,其间女生一直很兴奋的讲着事情,还时不时问男生:哎,你说是吧?
男生呢,一直低头看手机,一开始完全没反应,只在女生问他时挤出一两个字,类似:嗯、对呀之类的,惜字如金。
如果看不见他们,一定以为女生在自言自语,我在旁边都替那个女生着急。
实际上,这种沟通完全无意义,女生可能说的很爽,男生其实没听进去多少,注意力全在手机上了。
说话的人兴高采烈而听话的人反应平平
和上一种情况不同,这种情况指的是:双方在沟通过程中,情绪始终不在一个频道上,也就是常见的:
说话的人很兴奋,听话的人没有感受的对方的情绪,因此反应表现得很一般。
导致这种情况,我认为一般有两方面的原因:
听话者在想别的事情
听话者当时的情绪非常低落
但无论哪一种,作为一个倾听者,与说话者情绪不同频,从技术上来说,都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倾听者。
说话的人努力论证的时候,听话的人急不可耐的开始反驳。
这种情况可以说是非常常见了,文章开头我亲历的那件事就属于这种情况:我朋友还没正式进入论述自己观点的阶段,她老公就因为观点让自己触景伤情而早早怼了她。
不弄清事情始末、听话听一半,好像是我们常爱犯的错误,归根结底,是对自己的判断、直觉、第一反应过于自信,以至于我们觉得自己已经完全清楚对方说的是什么意思。
如果不同意对方的观点,不肯吃亏的心理就开始作祟,觉得晚怼半秒钟,我都吃亏了,因此,急不可耐的反驳对方。
那么,究竟怎么做才能让「听别人说话」这件事变得主动、从而有效避免「愉快开始、不欢而散」的尴尬局面呢?这里针对上述4种情况,分享具体的破解方案:
破解方案一:适时向对方确认自己的理解是否准确
说话者传递信息和听话者接收信息这两个过程中,会受到干扰,这些干扰包括但不限于:环境因素、双方的情绪、注意力、说话者的表达能力、听话者的理解能力等,因此,可以说不和对方做确认,产生误会是必然的。
那么,怎么和说话者确认自己的理解是准确的呢?这里分享一个实用的句式,你可以这样问对方:
我不知道我理解的对不对哈,你的意思是XXX是吧?
这样就能很容易确认你理解的是不是就是对方想表达的,这样进一步聊下去才有意义,否则,就是浪费双方的时间。
但是,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适时」到底是什么时候?建议是:对方说出主要观点的时候,重复对方的观点、或阐述对对方观点的理解。
因为沟通中,观点是核心,一切都是围绕观点展开的,双方一定要先把核心的地方理清楚,才能再往下聊,不然,就会出现我们常会遇到的一种情况:聊到最后才发现,两人说的不是一件事。
破解方案二:积极回应对方,哪怕一个眼神、一个表情。
没人希望自己对着一面墙说话,除去漫无目的的闲聊打发时间,主动发起一个话题的人,一般带着两种目的:
就一个主题,想听听的你的观点。
受了委屈、压力过大导致情绪问题,求安慰。
无论哪一种,都需要听话者给予恰当的回应,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说话者的需求无法被满足,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多半情况下,对方以后不会再向你倾诉了。
当然,这里有一种情况,并非听话者故意不给回应,而是由于种种原因,比如:听话者很内向,平时话本来就不多,或者听话者对说话者所说领域不熟悉,类似这样,导致听话者不知道该如何回应。
面对这种情况,可以换一种回应方式,比如:一个眼神、或一个表情,都可以算是回应,再不济,也应该面向说话者、看着对方、认真倾听。
破解方案三:懂得与对方情绪同频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有意识的换位思考。试想:你有一件开心的事要跟对方分享、或者你对一个选择拿不定主意,想要听听对方的意见,你说的起劲,而对方反应很平淡,你会作何感想?
同理,别人和你说话时,作为一个合格的倾听者,最起码要和对方保持情绪同频,也就是:
对方说得津津有味,我们听得也意犹未尽。
对方愤怒、抱怨,我们要表示同情、适时安慰。
破解方案四:无论如何,听完对方讲话、再发表自己的意见。
对方提出一个观点,还没怎么开始论证,听话者就凭着第一反应早早开始反驳,先不说这样很不礼貌,这样反驳也不见得有道理啊!
更好的做法是什么呢?可以做3个动作:
认真听完对方的话
重复对方的主要观点
发表自己的观点
你可以留心对比一下,如果以前你不知道可以这样做,而之后一旦你这样做了,会有什么不同。根据我自己的经验,你会发现很多自己的反驳其实毫无道理可言。
最后,总结一下今天的文章:
沟通是一个双向行为,如果倾听者把自己完全放在被动的位置,沟通多少会出现些问题,比如:
该确认的时候武断下定论
该回应的时候沉默以对
说话的人兴高采烈而听话的人反应平平
说话的人努力论证的时候,听话的人急不可耐的开始反驳。
最好的应对方式,就是作为一个倾听者,也应该和说话者一样,把自己放在主动的位置上,这样才能高效达成沟通的目的,避免「愉快开始、不欢而散」的尴尬局面。
具体做法,这篇文章针对上述四个问题,提出了4种解决方案:
1.适时向对方确认自己的理解是否准确。
2.积极回应对方,哪怕一个眼神、一个表情。
3.懂得与对方情绪同频。
4.无论如何,听完对方讲话、再发表自己的意见。
很多人认为:听别人讲话是一个被动的行为,但正如今天文章里讲的一样,如果你当它是被动行为,很容易收到不如意的结果,比如:争论、吵架;但如果在听别人说话的过程中,时刻保持主动、保持脑力在线,一定能获得自己想要的沟通结果!
我是@霖小姐慢半拍,关于成长,慢半拍没关系,但别停!
关注我,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