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几天前,离婚后八年未在身边的儿子又回到了我的身边。
儿子比小时候我在幼儿园和一年级时见他时更高更壮了。唯一不变的,孩子骨子里还是那么善良。
在幸福之余,我也有一些苦恼——儿子已经有了许多不良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比如不爱读书,专注力欠缺,爆粗口,晚睡,不吃早饭等等……
如何帮助儿子?除了心贴着心的抚慰和引导,恶补育儿知识也是必不可少的。
于是,我一口气买下了七八本育儿书。
未来这段日子,为了专心带儿子,原创故事可能会少更新一些了。
有空我就写点育儿感悟吧。
今天,想给大家推荐我刚读完的育儿书《唤醒孩子的内驱力》。
这本书的作者是我初期写作时,在简书结实的好友梅拾璎。
梅拾璎是北大的高材生,婚后她做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全职妈妈,在三十多岁时又走上了写作的道路。
但我能感觉到,她只是把写作当做副业,育儿才是她真正热爱的事业。
她把一双儿女教育得非常成功。
她的大女儿已经考上了北大,儿子也在重点中学就读,最重要的是两个孩子都性情开朗,爱好广泛。
梅姐姐的文笔非常优美,作为一本育儿书,没有生硬地罗列太多枯燥的理论,而是从自身育儿的实际出发,用一篇篇散发着生活质朴味道的散文,分享真实的育儿感悟。
也因为此,书的可读和易读性很强,也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客观地说,书中的很多思想不算新鲜,但是还是有一些思想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内心。
比如,作者提到,童年时要让孩子多接触大自然,用自然的广博和复杂来唤醒孩子的自由意识和想象力,多接触自然对孩子未来的创作力和艺术感知力都有重要的作用。
再比如,作者提到:被管制太严格的孩子,往往会丧失自律能力,所以,家长不应该急功近利把孩子的课外学习安排得太满,应该给孩子留下可以发呆玩耍的时间,可以自由安排的时间。
还有,不要害怕孩子走弯路,也不要因为孩子做与学习无关的事,就觉得孩子是在浪费时间,横加干扰。孩子正是在专心追求自己所挚爱的事务时,才能自然地感受到内驱力的驱使。而家长要做的,是引导孩子把这种自我精进的精神保持下去,并且迁移到学习中来。
作者还特别强调,教育是复杂的,没有哪一套理论能适用于所有的孩子,作为家长首先要做的是了解自己的孩子。
看完全书,我最大的感慨就是:养育孩子真是一项浩大漫长的工程,不仅需要家长的耐心、爱心、对教育敏锐的直觉和洞察,还需要持续不断的反思学习能力,以及充足的经济支持。
梅姐姐的老公是北大博士,企业高管,事业做得非常成功,在北京年薪不菲,他们家庭经济条件应该说是很不错的,可以随意上各种特长班、辅导班,可以带孩子进行说走就走的旅行。
更不要说,北大毕业的梅拾璎是以全职主妇的身份在专心地养育着两个孩子。而且,孩子的爸爸也不是甩手掌柜,工作之余,他也总是尽可能地参与到育儿中来,还主动阅读各种育儿书籍。(仅这一条就打败了多少爸爸)
他们夫妻两配合得相得益彰,家庭氛围总是和谐愉悦。
正是在这样全方位的充足的付出之下,在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的滋养下,才孕育出了两个如此优秀健康的孩子。
人们总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如果真的有起跑线,那么,父母的眼界、能力和无私智慧的爱就是孩子最好的起跑线!
任何孩子若拥有这样一对和睦、优秀,愿意持续反思育儿的父母,孩子想不优秀都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