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规定,低年级教学中识字是重点,培养学生识字的能力,为三年级能够自主识字打下基础,我也常常思考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增强学生的识字能力。
据我了解,很多老师是如何识字的呢?
每要讲一篇新的课文,一般第一课时先讲生字,怎么讲呢?把本课的要求会写的生字板演在黑板上,孩子自由读课文时,老师把生字拼音、两到三个组词写在黑板,然后开始领读,老师领,学生领,男生读,女生读,男女生对读等,看起来课堂很是活跃,读的形式也很多样,效果也还可以,学生读得多了,自然就能记住。课后再书写巩固。
第二课时,读读课文,讲点课文内容,再把课文中要求会的字,读读讲讲,所谓的讲也不过是组组词。
就这样一篇课文到此就学习结束了。
这样教课文有什么不妥吗,大家不都是这样教,但凡哪个老师讲公开课一定会绕过第一课时,选择第二课时,带着孩子分析课文。
这似乎成了常态。
我们说语文识字,特别是理解词语要结合语境,很多老师推崇随文识字。我们常规教法的一堂课下来,字是字,词是词,文是文,生字和课文两张皮。哪有结合语境,哪有随文识字,哪有习得的能力呢?
可是,教书这么多年了,每到我上公开课时才会用不同于老教法的识字。总觉得随文识字教学还欠很多火候,但感觉很迷茫。看了很多阅读教学的书,还是没能找到特别好的方法。这也是我们要探索的原因吧。
即使我们很好地随文识字,但是我们要有自主识字的能力。我用一节课的时间进行归类识字,这也是常用的识字的方法。归类识字方法主要有:加一加,减一减,和换一换,形近字识字,同音字,还有可以按字的结构来分类,比如上下结构,左右结构,上中下结构,左中右结构,独体字,半包围等。上周五上课时我以《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为例,按上述方法进行了归类识字。
今天学习第六课《千人糕》这篇课文时,我给学生十分钟的时间进行归类,孩子们很兴奋地在本子上写了起来。但是他们在写的时候,发现"甘"和"买",有几个拿不准。
"当碰到不会的问题时该怎么办呢?"我问到。
这也算是我提出的一个问题,经过讨论,我们得出结论:可以查字典,可以问老师,可以问同学,可以大家一起讨论,就在这达成共识的过程中,本身就是一种学习。而且是探究式的自主学习,学生在解决疑难的时候,久而久之形成了能力。
可以把这个任务当成预习作业来完成,也算是比较好的推动学生学习的方法吧。且学且试试吧,因为任何事情没有能随随便便成功的,都需要一番实践。这也是我们教师探究实践的意义所在。
计划利用一个月的时间检验一下学习的效果,第二天到校后听写生字,看学生的正确率,这才是最好的说明。
这也是我教学的困惑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