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三问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人生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帕克·帕尔默在《让生命发声》一书中对“人生三问”做了诠释,完全脱离传统的哲学框架,直指当下人们的生存困境与精神觉醒。它围绕人生最根本的三个问题展开讨论,即“我是谁?”、“我做什么?”以及“我归何处?”其中,“我是什么?”探讨了个体的自我认知和真我部分;“我做什么?”涉及到个人的使命探寻,如何找到并践行一生的事业;而“我归何处?”则关注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归属感和社会角色。在书中,帕克·帕尔默以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引导读者去发现和理解自身的真我,并探讨如何寻找并实践自己的人生使命。他强调了个体在社群中的责任与价值,提倡在尊重并保护个体的同时,也要意识到并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勇敢地去实现自己的使命。

      今晚再一次阅读昨晚译者骆俊的阅读录音稿,对于本书的整体脉络有了一个更清晰的了解。前两章主要围绕“真我”和“使命”这两个关键词展开。第一章主要聚焦于对真我的理解与探索,第二章则进入对人生使命的探寻。这样的安排是为了让读者循序渐进地理解和接纳书中的深刻内容,而不是一开始就呈现抽象的框架,以便读者能更自然地接受并理解书中观点。

    真我推导到我们要做怎样的使命,并且回答我们要做怎样的使命时,又要回到“我是谁”的命题上来。第一章讲真我,第二章讲使命,真我帮助我们确定符合自己内心的目标和使命。

        骆俊老师先和我们分析作者的真我与使命的探讨,再从作者个人经历与启示,寻找他在早期的人生规划中的尝试和转变。作者曾试图以海军、广告行业作为职业方向,但后来发现这些并非他真正想要追求的道路。他转而选择了神学院教职人员这一看似高尚的职业,但经过一年的实际体验后发现这并非他的内心所向,因此离开了这个岗位。

      作者在追求个人梦想时是遇到了冲突的。他想要从事教育和社会进步事业,但又无法面对体制内的权力感和按照体制要求行事的问题,这与他的真我特质产生了冲突。

    所以后来讨论交流环节就有读者反馈没有实现当医生的梦想而当了编辑。这说明,我们所从事的职业并不一定是我们当初追求的。我们用尽洪荒之力最后只能向现实低头,这个时候,我们学会了妥协。

      我们有部分从事教师行业的同行们,他们有的是烹饪专业、财务专业、瓷砖专业……为了生活,他们考取了教师资格证,开始教书育人。他们刚开始的梦想也并不是当教师。当了教师后,他们开始去适应这份工作,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有的爱上了这份工作,有的仅仅只是把它当谋生的工具。所以有没有使命,使命是如何完成的,完成的质量如何,就有了分水岭,有了区别。

      所以陈大伟教授说:若爱,请深爱。请和我们的职业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

      张文质老师也在《教师的使命》一书中说,对待自己的教师职业的三种境界,最高是志业。

    一是谋生之本。教师作为社会分工中的一种职业身份,强调岗位职责的履行与基本规范的遵守。教师依托专业知识完成教学任务,获取劳动报酬,体现的是契约关系下的标准化劳动。此阶段易陷入机械重复,若缺乏超越性追求,可能导致职业倦怠。

    二是把它当成事业。教师将教育工作升华为个人价值实现的载体,主动追求专业成长与教学创新。其动力源于对教育本身的热爱,表现为对学生发展的责任感、对教学艺术的钻研精神以及对教育成果的成就感。教师在此阶段展现出自主性与创造性,教育成为生命意义的组成部分。

    三是上升到志业境界。教育升格为教师的生命信仰与终极关怀。教师超越功利目标,以近乎宗教般的虔诚投身育人事业,将学生视为完整的生命体而非教育对象。其核心特征是无条件的爱、深刻的生命互动与精神唤醒。教师在此境界中实现自我与职业的完全融合,教育成为照亮他人与自我超越的永恒之光。

      三重境界层层递进,揭示了教师从“生存”到“生长”再到“生命关怀”的精神升华过程。也回答了使命的真正内涵所在。作为教师,我们需要认真思考一下自己目前处在哪个境界,如何突破自我,更好地回答人生使命这个命题。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