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准备写写自己对“看书”的不同阶段感受
第一阶段:
看书为了寻找方向,实质就是装逼
大学时,对未来非常的迷茫,姐姐告诉我,当你迷茫时多看书
因为这句话,我在亚马逊过滤出有兴趣的分类推荐,找到一些畅销书
看看目录,好像很厉害的样子,买;这个很畅销,买;这个似乎有用,买;这个可以学到某某技能,买
哈哈哈,买了两百多块一箱书回来
好厉害的样子,似乎这样就显得我是个多牛逼的知书达理的人儿
这个做法,对心理的这种确认,确实很有效,哈哈哈,仅此而已
之后,闲得无聊时就拿出来装装逼
结果,毕业了,这些书大部分都还没有拆包装,知道不再会看,便全部扔掉
这个阶段的自己,纯粹觉得书是一种文化的展现,只要有很多书摆着就显得自己是个文人,只要拿起书那刻,我便是最牛逼的
第二阶段:
看书为了成长,实质来于恐惧
在刚步入适应社会阶段,开始接触更大的世界,接触更多的人,自然进行与他人的对比,看到自己的很多不足,这些不足不能被人看见,我要偷偷学习起来,然后惊艳他人,哈哈
哈,不知道如何处理人际关系,那就看看人际类书籍,不知道如何处理情侣间矛盾,那就看看情感类书籍,不知道怎么健康饮食,那就看看营养类书籍......
下班后,就去图书馆静静看书,偷偷进步起来,“偷偷”来找生活的答案
开始学习各种技能,寻求生活各种难题的标准答案,书上说什么就是什么
哇,第二阶段的自己,简直是学习高手,什么都要学,可忙了,头脑说“我这是在不断进步呢,学各种技能,在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人生就是这样,要不断学习,学无止境呢”
底层能量便是自己的不自信,来自各种不足的恐惧,要不断弥补缺点,哪里不够好,就学哪里,这个阶段会非常的累,因为只聚焦在自己的不足上,什么都要学才能跟上社会节奏,才能成为一个精明的人,
结果只会发现自己太多不足,要学的东西太多了,终究会被压垮,然后觉得生活太难了,各种问题就出来了,开始怀疑人生就是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第三阶段
因兴趣而看书,来自头脑的分析
后来,自己喜欢一些打破旧有观念的社会类书籍,便开始因兴趣,沉迷于书籍,而这个阶段是在休闲时,因不想浪费时间才会拿起所谓有兴趣的书籍看看,看的时候就非常沉迷,一旦放下不看,也就不想看了
看的时候喜欢沉浸式去看,让自己完全泡在作者表达的观念里,完全去认同地看,看完了一章,便思维跳出来评判地分析,让自己的旧有思想和作者的思想碰撞,去接受一些自己认为对的观念
因为接触了一些本有认知以外的观念,感受颇多,收获颇满,便不想错多任何细节,于是开启读书时期的学习模式,把书本的每一话,每一段,每一章,去做总结做笔记,生怕自己错过了什么,
包括对有兴趣的技能类的书籍进行全面笔记,笔记也是一叠一叠的
这本书说是这样的方法,那本书是那种方法,不管,记记记
一顿笔记之后,似乎什么都没有发生过,学了什么呢,然后看看笔记,哦,学了这些,转个头,噢,忘记了
为什么有趣的,令人兴奋的,过后又抓不住呢,那看后什么也没改变
然后多看几本类似的书,接触多几种方法,哦,乱了,很乱,究竟哪个是对的,噢,很乱,怎么好像什么又不会了呢
这个阶段,确实开始接触了一些有兴趣的新鲜的东西,但是仅仅停留在头脑之中,停留在表面的理解,没有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质真相,没有真正在生活中体会,于是通过大量的笔记试图去证明,嗯,这是真的很触动,这是真的很有用
第四阶段
看书看的是“心”,看法看的是“道”
这个阶段不再网上找书看,不再因无聊而看,不再带任何的目的去看,更不再为了看而看,也不再为多读书多成长的观念而看,也不再像以前制定每年看多少本书的目标,
看书数量并没有任何规划,准备看什么书也并不知道,更不知道书会以怎么样的方式来到身边,就是毫无计划,也无需计划
人终究是要回归正轴上的,回归真正的自我成长中,可能需要不同的模式,如视频模式、聊天模式、游学模式等等,而看书只是帮助自我成长的途经之一
有意思,有意思 ,对看书的执念就此放下了
有感觉时就看,不需要就放下,有时几个月都不会看一本,有时一个月就能看4-5本,仅仅是根据当下的需求而定,
而所有来到身边的书都是来自“缘”,有同频好友交流中灵感推荐赠送的,有生活无意中遇到的,有刚好需要便收到推荐的,来自各种的途经,不再需要问“你有什么书推荐给我吗”这样的问题,
终究都是每个当下成长需要便感受到它们从各个途经中来找我,然后我毫不费力地接收,
哈,就是这样的
看书最终回到最纯粹的状态,来自真正内心深处的召唤,纯粹地想看,纯粹享受过程,纯粹用心去感受,真正的融入自己的身体灵魂中,在现实生活中自然的去践行
有意思,上个月看了5本书,哈,疯狂至极,太陶醉了,每天都非常期待和迫不及待地安排时间来看,每本都看得津津入味,
真正的体会到书带来的强大力量
1)看“书”看的是“心”
看的不再是书,而是自己的心,原来触动自己的东西都是内心世界本来就有,只是通过外在世界以物质形式呈现出来,好让我们能更好地看清,了解自己,发掘自己的无限可能,看清自己的当下状态,
2)超越时空与作者对话
最有意思的是,当沉浸在书海中,你不再是那个不懂才来学习的小子,不再是那个带着评判的态度来跟作者博弈观点的对立者,
这个过程更像超越了时间与空间的维度,与作者的对话与交流,
时间不存在了,空间也不存在了,不管多么远久圣人的智慧,不管远在何处的作家,此刻我们都通过书的形式来传递交流思想,过程非常有意思
3)看“法”看的是“道”
每本书仅仅是作者在自己世界观里的表达,可能分享一些方法来帮助更多的人成长
如果只看到表象,这些方法不一定适合自己或者带来真正意义上的成长,法无定法,
而这些方法只是作者创造的“像”以帮助读者来触碰事物的本质,即“道”
噢,豁然开朗,
作者真正想传递的,只是以有形的“法”来帮助我们看到底层无形的“道”
真正“得道”,大道至简,事情就简单明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