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战国四大名将之首,其为秦国,攻城掠地,打下无数城池。可以说白起,是秦朝统一的奠基者。他一生打下无数胜仗,可就是这样一位,让众诸侯国闻风丧胆的名将,却被后代历史家所唾弃,更是有人评价其为杀人魔,岂不哀哉。可白起所谓的暴虐,真的是因为自己内心残忍吗?我并不这样认为。
我们先抛开白起从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成为一个武安君的过程,来罗列一下白起成为武安君后所打过的大战役。
秦昭襄王三十四年,白起率军攻打救援韩国的赵,魏联军,打破之,活捉三国大将,斩敌十三万,后有溺毙赵卒二万。
秦昭襄王四十三年,白起攻打韩国陉城,攻陷五城,斩首五万。
秦昭襄王四十七年,长平之战,白起攻赵,赵国勿用纸上谈兵的赵括,赵军惨败,四十万大军投降,后白起坑杀赵四十万大军。
从这几大战役中,我们都可以看出,白起的作战方式是歼灭战,其目的仿佛不是为了,攻下城池,而是为了,杀人。可白起真的是变态杀人魔吗?我们就拿长平战役来分析。
首先,白起坑杀四十万大军,是为了自己的国家。长平之战,赵国和秦国,这是一场关乎到两个国家生死存亡的战役,如果秦国战败,那么秦国将没人兵力在阻拦赵国前进的步伐,反之赵国败,亦是如此。所以两国都倾尽全力。秦昭襄王当时甚至已经颁布了动员全国的命令,征召全国15岁以上的所有男子,如果参战赐爵一级,而他自己也亲自到了前线。而赵国呢,甚至已经开始派小儿上战场了。从两国国君征召兵马的对象,我们就可以看出,这场战役的重要性。
最后秦国赢了,赵国四十万大军投降,可是这四十万大军,只是投降了,如果他们在造反,四十万大军从内部进攻,秦国不死也要扒层皮,而秦国之前已经因为,长平之战倾尽全力,哪怕白起他再厉害,秦国也一定有损失,那么自己的国力还没有从大战中缓过,将如此大的一个定时炸弹放在自己身边,先不说白起想不想留,这是秦国绝对不允许的。秦国对这些降卒是一定要杀的。而着坑杀四十万大军的锅,自然而然的就落在了秦军大将白起的身上。
其实不仅仅是因为,这四十万大军造反存在的潜在威胁。而且这些大军留在秦国,这四十万人,四十万张嘴,一天消耗的粮食,可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现代打仗,消耗的是钱,而古代这粮食就是钱,那么秦国无论是反击,还是进攻,都是需要粮食的。而秦国当时哪个情况,用国力空虚不足为过。那么他们岂会用那守城的粮食,去免费喂养那些降卒,何况日后这些降卒的去留也是一个未知数。秦国岂会最这样的亏本买卖,留下降卒,在这一点上,秦国首先不同意,那么根据这两点就不难想想,战后秦王给白起下达的命令。
但是难道白起坑杀四十万大军,完全就是因为国家的命令吗?也不尽然,白起自然也有自己的私心,秦国自商鞅变法之后,有一个制度,便是奖励军功,官职爵位的关键,就在于上阵杀敌,杀敌人数决定着你的官职,那么白起他也是人,也有自己对权利,对功名的欲望,所以他选择杀死四十万大军,果然不出他所料,这一战他名震天下,令诸侯闻白丧胆。白起他就是一个典型的在商鞅制度下培养出来的人,他的所作所为,完全是因为秦国制度所致。那么我们也可以想象,秦国还有多少个这样的白起,哪怕不如白起这样的极端,但恐怕依旧是没有仁义之心。这也是为什么秦朝时,会有那么多酷吏,会有那么残忍的法律,当然这些也是题外话了。
而白起就这样一个商鞅制度下的产物,为了功名不顾一切,同时又为秦国背了这坑杀四十万大军的锅,岂不哀哉。而后世之人,跳出历史背景,跳出当时秦国的社会状态,人民的状态,仅以儒家的仁义道德来评论其为杀人狂,岂不更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