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庚先生曾出版过一本书,名为《何为良好生活》。这本书探讨了一个老生长谈,可我仍然没有想明白的一个问题:我该怎样生活。
其实这个问题讨论的不仅仅是人生道路之初的问题,而是贯穿着人一生的问题。这个问题,主要不是选择人生道路的问题,不是选对或选错人生道路的问题,而是行路的问题——知道自己在走什么路,知道这条路该怎么走:我们是否贴切着自己的真实天性行路。
你可能以为我今天要洋洋洒洒的长篇大论一番,讨论一下什么是良好的生活,怎么去践行良好的生活,最后给出几点建议,然后拉回主题,灌下鸡汤:我们人人都应该过上这样的良好的生活。
可惜我做不到,因为我并没有看过这本书。
自从 2019 年 12 月 24 日,我将这本书添加到了我的豆瓣读书“想看”的那一栏后,我至今都没有打开它。
如果被你嘲笑的话,我倒是可以简单的解释过去。读书分为很多种,略读、默读、速读、或者不读,而我这种读书的方式,则是积读。积读来自于日语,翻译成中文,大概意思则是“不停地买书积累在家里面,但是并不读”。我相信可以用上这种借口的朋友不只有我一个。
但是解释终归是解释,过去众多的借口,什么时间不够,工作太忙等等,在现在居家隔离的日子里面都不再是什么理由。被关在家里,无所事事,不正好是培养自己好习惯,改变自己错误作息的好方式吗?
第一天的日记里面,我有提过,要“培养真正的兴趣爱好”。那我今天,就简单和你聊一聊,怎样把这些兴趣爱好培养成习惯。
什么是习惯
解决问题之前,先明确定义。所谓“习惯”,在我看来有点像是数学上面的函数。当输入了一个变量进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来,我们按照固定的套路,处理、然后输出至外界,带给自己奖励或者惩罚。这种固定的套路,就是我认为的习惯。
而养成新习惯,实际上就是在改写自己处理事情的套路。通过自己一点一点的去尝试着改变,来看最后输出的结果究竟是不是自己需要的东西。
先甩掉坏习惯吧
每个人都平均的享受着一天的 24 个小时,在假设你我都是普通人的前提下,我们可能也拥有着差不多的精力和效率,来面对这 24 小时,去决定在什么时间去做什么。
所以在我看来,如果要养成好习惯,那么首当其冲的是要先切断自己的坏习惯,这样才能给自己的好习惯留出时间。
提高坏习惯的门槛
我们在公司上班或者在学校上课的时候,偷摸玩手机或者摸鱼的时间,比起居家来说会少了很多,在我看来,正是因为在公司或者学习提高了我们玩手机的成本,我们不仅要躲着领导和老师,更还要在下班之前完成相关的工作。
那我们不如顺势而为,如果想要戒掉某个习惯,那就反过来“提高该行为的门槛”。每每我发现自己刷抖音的时间已经影响了我的正常生活,那就需要当机立断删除抖音一阵子。
这些制造门槛的做法其实都源于一点,即不要去挑战自己的意志力。有些朋友意图去减少一些坏习惯,比如少喝酒、少吸烟,但却给自己添加了很多不切实际的限制,例如想要节食但却愿意看吃播。通过不断的挑战自己的意志力,这些朋友可能认为是在磨练自己的意志力,但只要破例一次,那未来就肯定会有第二次、第三次......,破例的情形也会越来越多。而每每破例的时候,也会给自己找借口。借口越来越多,那么未来旧疾复发一定会是必然的。别说我们了,哲学家康德曾经试过每天只允许自己抽一次烟斗,可时间流逝,他的烟斗也变得越来越大。由此可见,想不破例有多难。
如果我们原本都很难战胜坏习惯的诱惑,那么反其道而行,我们可以通过增加门槛这样的小技巧,在战胜坏习惯的路上越走越远。
利用周围环境变化的转机
习惯其实和我们周围的环境、作息息息相关。如果周围的环境发生了变化,那么必须重新构建与之相关联的触发要素。
我这次就把居家隔离当作是一个转机。把自己从原本朝九晚五的生活中暂停一下,重新开始更健康的、新的生活。当然,除了居家隔离之外,搬家、换工作、新年、生病、失恋等等,都可以被视为转机。
因为我在会计师事务所工作,我们每年的生活有很明显的忙季和闲季的区别,这二者之间生活的差距也相当大。那么每一次忙季闲季交替的时候,也就是我进行生活调整的转机。这种主动的转机可以帮我更好地去适应不同的生活,让我选择也转变为使用不同生活的最好的状态。
生活是一盏天平,摁下一头,另一头一定会翘起来
当我们打算戒掉某个习惯时,最重要的是要想清楚,如果摆脱了坏习惯让我们丢掉了生活中的一些福利,是否仍然需要改变。
以前的我很喜欢喝酒,和好兄弟一起寻欢作乐,酒吧漂移绝对是人生幸事。但现在,如果兄弟叫我 11 点以后再出门找点乐子,那我肯定会拒绝(居家隔离之前)。因为对以前的我来说,虽然我知道喝大酒伤身体,但是彻夜狂欢的快乐是要大于第二天的头痛。可对于现在的我来说,这样的快乐已经远远不如第二天神清气爽的起床,并且高效清醒的度过一天这种平静生活对我的诱惑大。
如果你要放弃彻夜狂欢这一个公认的“坏习惯”,那首先你需要做的就是要去接受改变这一习惯之后带来的后果。如果失去朋友,放弃见识到城市午夜的另一面的话,那你一定能获得越来越好的精神和身体。这就是摆脱坏习惯时需要付出的代价。
找出坏习惯的触发要素
如果你已经下定决心要改变一个坏习惯,那首先你需要找出激活这一惯例行为的触发要素。查尔斯·杜希格将触发要素分成五个类型:
- 场所——身处何方
- 时间——什么时候
- 心理状态——处于何种情绪下
- 除自己以外的人物——还有谁
- 先前的行为——正在做什么
我们可以针对自己想要改变的习惯,进行连续几天的详细记录,并仔细的分析。例如大家睡前都舍不得放下手机,真正的原因其实是因为白天的工作太忙,加班的时间太多,根本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刷手机则是自己的大脑宣誓夺回时间控制权的意愿。这需要自己进行刨根问底式的分析,找出原因。这一步很难,但也是认清自己的重要环节之一。
坏习惯究竟给自己带来了什么回报
每一个坏习惯的背后,都有一个自己受益的点,而我们要试着弄清坏习惯带给自己的真正回报是什么。只有我们将这些回报的逐一的明确并消除,才能理解自己真正追求的回报是什么。
不过这里有一个小技巧,就是当你想要戒掉坏习惯,一定不要使用禁止的措辞。不要总想着“不准喝酒”,而应该想“即使不再喝酒也是可以的”,或者“不喝酒其实带给了我其他很多东西”。这也是前几天非常流行的《这书能让你戒烟》想要表达的核心观点之一。
要消灭自己坏习惯的欲望以及回报,是一件很难的事。但是只要自己引导自己的坏习惯,慢慢的做出改变,那么我们就一定可以做到。
今天就先记到这里,坏习惯解决了,那明天我们再聊聊如何培养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