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宝贝的小说《七月与安生》曾风靡80后的整个学生时代,更曾是极具争议的网络代表作品。那时的我懵懂简单,翻开安妮的书,就如同走进一个陌生神秘又极具吸引力的私人花园。
彼时网络刚刚盛行,大多数年轻的读者还无法分辨盗版与正版书的差别,对安妮笔下人物与事物的热爱却是不约而同的,我想那或许是某种程度上的“气味相投”。时过经年,时间证明了爱安妮宝贝的那一群人,都有某种独特的气质。
追了安妮宝贝十几年,看到她的小说“终于竟然”拍成电影的时候,有一刻迟疑和犹豫,仿佛近乡情怯,又带着期待和欣喜。而看过之后,觉得有些文字和脑海中定格的那些经典画面,终究是无法用影像重现的,我们看电影,或许只为重温当年一遍又一遍与安妮文字相依相伴的日子吧……
看小说的时候,我喜欢的是安生,或许因着自己当时的年轻,更渴望狂野、冲动、自由和随性的洒脱,那个披散着长发如空谷幽兰一般的灵动女子,轻而易举的就能俘获人心。
时光如水般流逝,无论是已嫁为人妻、更名为庆山的安妮宝贝,还是如今的我自己,回首再看这样一个故事,如今净是截然不同的感受。否则就无法解释为什么电影中故事的结局和小说尾声不尽相同,也许时过境迁,无论作者还是观众都在期待一个更多元可供玩味的结局吧。
印象很深的一个段落,是在小说的版本中,七月和安生、家明一起去爬山的时候,家明为两人各买了一只玉镯,安生把两个手镯举到阳光里,又把两个一起戴在手腕上,于是听到了其中一只碎裂的声音。这个在我脑海中曾回放无数次的经典场景,在影片中并没有出现,也许对于一部商业电影来说这个情节过分琐碎卖点不足,但却是我青春的一个印记,是观影后的一个小遗憾。
如果参照电影的剧情,个人则更喜欢七月,年纪渐长的人开始珍惜平淡,珍惜那些愿意坚守的人的感情;珍惜纯粹、善良以及源自心底的爱和挂念。七月对安生的包容就是这世间最可贵的真情,虽然最终她离开了,但她的爱却一刻都没有离开过安生,有些影评人将这部影片定性为闺蜜间的故事,在我看来这是三个人彼此相爱的故事,每一份爱都纯粹到让人受苦。
片中七月遭遇家明逃婚准备逃离这座悲伤城市时,七月的母亲对她说:“一个女孩活在这个世界上,无论她选择走怎样的一条路,都注定要受苦。”
愿你有七月的勇敢善良,愿你有安生的自由真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