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是《德经》的首章,比较长,仿佛绕口令,用来锻炼舌头灵敏度或者作为相声的贯口还是不错的。本章作为承上启下的一章,就不一句一句的翻译了,我们今天去其型而取其意,挑出其中重点来解读一下。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
处其实,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道–>德–>仁–>义–>礼
在儒家中,仁义礼智信都是被推崇的,在老子这里,则是按道、德、仁、义、礼来排序,地位越来越低,最低的礼,甚至被认为是道德沦丧,社会动乱的因由。
道,毫无疑问是老子最推崇的,道法自然,也就是按照万事万物的自然规律行事,顺势而为,明事理,不强求,不折腾。作为最高境界,做到了可为圣人。如共产主义般,虽然是那么的遥不可及,可是作为最高追求,激励了无数人为之奋斗终身。梦想是要有的,生活需要仪式感,生命需要归属感。
仁,是对弱小的同情与救助,是对不公的奋起反抗,仁人,其实就是我们生活中很多的普通人,可能是抗争救灾的志愿者,也可能见义勇为的路人甲,虽然他们可能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不完美,不过正是仁人志士的一个个闪光点,让人间更温情,社会更温暖。
义,朋友的互助,兄弟的情义,战友的拼死相救,不同于仁是对陌生人的关爱,义一般是用于熟悉的人,带有自私的属性。所以层次上来说要低一些。不过,大部分人的生活都是与熟人打交道,做人有情义,其实也是很难得的。
礼,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行为准则,法律法规,或为约定俗成,或为政府颁布,都是用来限定别人的,所以是老子最不屑的。当然,并不是说礼就一无是处,其实很多礼正是德的表现形式。比如我们常说的礼尚往来,对于一个有德行的人来说,这是自然而然的行为,别人帮助我,我帮助别人是应该的,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嘛。礼也是这样要求的,但是对于德行不够的人来说,迫于礼的压力可能会做一些表面功夫,但是当恩情受的多后,反而不会再感恩了。这也是常见的升米恩斗米仇原因,德行不够,空谈礼是不够的。
老子是一个自律的人,期望的是人们自组织管理,自我提升。而礼明显就是刻意而为,与无为的思想相左。春秋时期,周礼盛行,但是礼并没有带来安宁与和平,反而是诸侯争霸,民不聊生,这也是老子反对礼的原因吧。
最后,结婚要送礼,修新房要送礼,生小孩要送礼,生日要送礼,圣诞元旦、新春、情人节、三八节、七夕节都要送礼,这才是礼为祸乱之源的根本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