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时的概念听到过非常多次,然而“用时”这个概念,在我看过做到一章问答3之后,已经完全没有了印象。我们很多人喜欢说的,要是早知道就好了。早知道可以理解成为,早学到知识,早接触到信息。但我们知道并不一定能做到,所以早知道很可能是然并卵的事情。早知道是没有用的,得早做到才行。不过如果我们没有早知道早做到,也没有关系。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在十年前,而次好的时间是现在。如果我们学到了某个有用的知识,现在就开始践行并不晚。
继续思考一下,做到次好的时间是现在,而最不好的时间就是明天。回顾我的学习过程,那些准备有空的时候就做的事情,很多并没有开始做。那些准备明天开始就践行的事情,大多数已经不记得是什么事情了。我没唯一能够把握的,其实只有现在。代表早的从前,我们已经无法改变。代表未来的明天,有着太多的不确定了,很可能明天我们会找出更重要的事情去做。如果我们学到了某一件事情做起来重要,不妨现在就开始做。万事开头难,如果留着明天去开头,极大的可能是开不了头。我想起《小狗钱钱》中说的,如果一件事情你72小时内没有做,基本上你不会做了。在我做一些记录之后发现,这条法则非常准,很多我准备后面做的事情,都不了了之了。
正确的事情,开始做就会有收益,永远不会来不及。以前有过几次觉得来不及的时候,觉得自己懂得太晚了,已经落后太多了。在投资上面有好几次有这样的想法,比如看到GAFATA的时候,看到比特币的时候。从后来的发展来看,并没有什么来不及,GAFATA继续涨了30%多,比特币继续涨了几十倍。在成长上我也有好几次感觉到来不及了,在发现学英语很有用后有这种感觉,在意识到写作重要后有这种感觉,在意识到锻炼身体重要后有这种感觉。然而经过一两年的努力,发现践行的效果仍然很不错。成长有早晚之分,相对于十年前开始践行,现在践行虽然有点晚。但是相对于不行动或者十年后才开始行动的人,现在行动完全不晚。
这几天看一本1年多以前看过的书,发现很多当时看过的,已经不太记得了。人的记性确实是不太靠得住的,又在重读群看到有人发16格读书法。当时看到XDite老师推荐的时候,我还是一直觉得,那种快速读法,会错过很多东西。现在看来,就算是16格记录了几个关键点,如果真正的让我们开始践行,做到了那么几条也是非常有益的。如果只字不差读下来,却没有带来任何改变也是没有多少意义。读书对于成长,不在于读的量是多少,而是在吸收了多少,践行了多少。我想以后我读书该多做一些笔记,多做一些输出,避免走上追求量而忽略了质。学以致用,不用则学之无益,不过是浪费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