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那时候,对酷的理解是杀马特,非主流。那是一段平淡的贫穷的想太少的日子,那时信息不发达,那时不知道也没想过以后的自己是怎样,那是一段不可磨灭普通时光。
那时候最喜欢吃校门口小摊上的炸串,一块钱能吃两个炸年糕,有甜酱和辣酱沾着吃,通常大家都喜欢吃辣的,辣的呼哧呼哧,就一个字“爽”。那时候还有一毛钱一个的西瓜泡泡糖,西瓜泡泡糖并不只有西瓜味的,还有香蕉味的,草莓味的,苹果味的。
那时候关于升学压力,学校比学生大的多,那时候没出来的新词,学霸,学渣,屌丝,那时候我们追的星不是周杰伦,而是许嵩,听过最多的歌不是双截棍,而是玫瑰花的葬礼,那时候流行非主流和洗剪吹,那时候只有少数孩子要上辅导班。
那时候放学后拉上两三个同学去照大头贴,美其名曰“友谊的象征”,那时候大家没有手机,没有美颜相机,也没有柔光,没有贴纸。大头贴是那时候大家心目中的美颜相机,因为有各种图案,满足了不少女同学粉红色的小心思。
那时候我们也喜欢看除了课本之外的书,那时候我们知道韩寒和郭敬明,却不知道大冰,刘同,卢思浩,也不知道什么是畅销书。那时候我们最喜欢看的是《泡沫之夏》《天使街23号》,《左耳》……最喜欢的作者是明晓溪,饶雪漫,安妮宝贝。那时候没有手机,没有掌阅,没有kindle,更没有多余的零用钱,但可以花上几毛钱去书店租书看,然后带回班上轮流传阅,上课的时候偷偷看,那时候眼睛盯着黑板,心早已经神游到九霄云外了。
那时候早上还没有营养早餐,口袋里放着一元五角,去校园里的小餐馆买一块钱一个的烧饼,五角钱一碗的胡辣汤,吃的饱饱的。那时候没有统一的校服,课间做的还是第八套广播体操,尽管动作不规范但也坚持做了几年,以至于我现在的脑海中随时都会想起广播员广播时的语调。
那时候电视剧还是正方体,不是平板,没有液晶,那时候电视剧上的人看上去还是瘦的,而不是扁的,那时候电视只有几个台,心情不好一个台都没有,那时候电视屏幕上会出现很多雪花点,所以每次看小李飞刀要凑近电视机看,(我的近视说不定就是那时候留下的)现在手机电脑ipad都能看电视,高清彩色流畅却无人问津,那时候每次看电视都要和哥哥抢遥控器,他想要看数码宝贝,而我想看樱桃小丸子。
那时候大多数同学都没有手机,少数有手机的大多是小巧的小灵通,坚强的诺基亚,但翻盖手机才是那时候最潮的,拥有一个翻盖手机是一个奢侈的梦想。(不过这个梦想我一直没有实现过)那时候的手机可以坚强的用很多年,那时候还不知道有苹果,也没有果粉。那时候流行QQ,网名也很杀马特的,诸如,战神,杀破狼这类的,而QQ签名多是无病呻吟,矫情的不得了的句子,还不可一世的以为很酷。
那时候还流行交笔友,信纸可以折出很多花样,当然最终目的是为了谈恋爱。那时候的男生女生还是相当羞涩,不会随随便便说喜欢一个人,告白大多数还是以写信这种低调而浪漫的方式,那时候逢过年过节生日礼物纪念日,折小星星织围巾是最潮最令人感动的礼物了,而现在用一个字形容,俗。那时候没有用钱去制造浪漫,是用心。
那时候追星大部分是对着电视机流哈喇子,去小商店买质量一看就不是很好的贴画,然后贴在自以为好看的不得了的小本本上,并且对诸如此类的事情兴致勃勃,那时候从未想过有与偶像见面的一天,只是单纯的在本本上写满了对偶像的爱意。而现在关于偶像的信息铺天盖地,想见面也已经不是那么遥不可及的事了。
那时候一年一度的庙会是最热闹也是孩子们最心心念念的事情之一,这天,是街道上人流量最多的一天,人山人海,孩子们在庙会最喜欢的游戏之一是套圈圈,一块钱有十个圈,不管礼物好不好,套中就是最令人兴奋的事了。而现在随便去个步行街就挤死个人,天天胜似庙会。
那时候逢年过节,一大家子围着桌子吃饭,唠嗑而不是盯着手机屏幕,抢着几毛钱的红包,那时候收到的红包都是用红色的纸包好的,而不是微信发来的,那时候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到平常吃不到的饭菜,而现在只有你不想吃的,没有别人做不出来的,那时候没有外卖,没有淘宝,没有支付宝,也不知道马云爸爸以后那么出名。
那时候自以为忧郁,忧愁的是又没有零花钱了,喜欢的女孩/男孩到底喜不喜欢我,作业还没写好,明天有麻烦了,但再大的烦恼睡一觉就好了,而现在的忧愁是睡个好觉已经成为了奢侈的想法,那时候贫穷普通但开心,现在再富有却再也没有了以前那样的笑容。
无论是哪一段时光都是不可复制的,我有我的杀马特你有你的非主流,只是那时候再也回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