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登读书·听书打卡 D9#
听读时间:7.19
阅读书目:《袁隆平的世界》
本书作者:陈启文
阅读笔记:
以前只是听说,有个大概中还要再大概的印象——杂交水稻之父,这次听完整本书《袁隆平的世界》,还看了写他的绘本《一粒种子改变世界——袁隆平的故事》以及另外一篇文章,人物才立体起来,比之前任何一次报道都要显得高大、崇拜,内心是满满的感恩这些科研工作者,借此机会致以崇高的敬意。这次才知道“杂交水稻”这一路的艰辛,每一次都让人感到“命若悬丝”的不容易。
同时也终于理解了我奶奶的一件心结。我奶奶年龄和袁老先生一样大了,她是那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吃喝能多简单就多简单、通情达理、寡言少语、大字不认的她,有件事是她最经常会不厌其烦提到——就是60年生我爸那年(实际上当年好像是59年),总之她用老家话简称“六零年”,一提到就是感叹:那几年有多饿,有多难受,村里有饿死的,有批斗死的……以前除了理解和心疼外,听多了后会觉得老奶奶可能因为这个太惯我爸,我爸就是会和奶奶顶嘴,其他方面都是孝子。我们就说:奶奶,你自己惯的,爸爸爱顶嘴,于是我们就学到了呀。整个从记事到毕业,包括前两年生娃回娘家,都还能听到奶奶想把好吃的留给我爸,以前上学觉得爸爸是干活主力,或者自己是女孩,估计奶奶也就好的都要提醒我们留着、让着给父母,特别是爸爸。特别是带着孩子去回娘家,老家习俗就是半个客人了,我当然不会把自己当客人,我只是想着父母去远地种地,奶奶一个人在家没啥吃的,也是很心疼。可是奶奶很侧面的说,希望几个梨还是什么也是别人给的,最好别吃,娘家没啥吃的,还是婆家更多……具体的对话是咋样我已经记不清了,只是觉得都这个年代了,怎么还担心爸爸没东西吃。后来几天后,终于等着我的爸爸妈妈从田里回来,我妈妈说怎么家里水果都不去吃一个,我没说啥,我都没说要吃,也从来不翻吃的,主要自己也买了好多吃的,只是住的时间多一些,奶奶能吃的,喜欢的,都会想办法买。所以这最近几年,奶奶还会担心会吃掉的家里的某样爸爸可能想吃还没吃的东西,情绪多少会有一点。心里再想:要是大姐来,奶奶估计不会这样说,肯定会让大家吃吧。直到这次听完这本书,特别描述饥饿给袁老爷爷带来的痛苦——“是比任何都难受,3年就像30年…”,这种比喻和形容,还是对一个科研工作者而言,那么村子里普通家庭主妇还有孩子,更是痛苦,更是饥饿难耐。我觉得这才真的更加真的理解、感受为什么奶奶会对我爸的如此心疼,就怕吃的不够。因为只听奶奶说,不了解背景,更没有什么形容词,当然也有我个人的偏见(一直觉得相对来说,那么多孩子中,总觉得自己最不受奶奶喜欢,自从毕业后,因为会给零花钱给奶奶用,给的最大方,才有了改善)。这一次,我想我的心多了心疼、感激,放下了偏见。
想说的很多,“三系法”原来如此不容易,那个年代还有人故意拔苗,还有很多主流观点所不允许,但是为了“禾下乘凉梦”,袁隆平一直在田间。
绘本最后一句“为了这个梦,他仍在稻田里奔波”却不复存在了,因为他走了,但是还有千千万万个人会一直去实现他的,也是咱们大家的梦。
今天早上分享了一句话:人的身上,最值钱的东西,是脑袋里的知识。——袁隆平
他英语好,爱好游泳,喜爱音乐,幽默风趣,坚韧不拔…可敬可佩可爱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谢谢袁隆平爷爷,谢谢这次听完这本书,谢谢科研工作者和奶奶、爸爸那两辈普普通通的人,有了今天能吃饱的生活,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