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一壳、二壳是关键期,成活率高低直接关系后期收益!
河蟹投苗后,普遍在阳历三月下旬开始第一次蜕壳,阳历四月中旬开始第二次蜕壳,这两次蜕壳对螃蟹而言是两大难关,容易伤亡!并且在养殖中我们会发现,河蟹养殖后期伤亡量仅占放苗总量的12%-20%,但前期第一二壳偷死的数量却高达50%-70%,严重影响整体养殖效益,如今,又到养蟹起始点,先抓成活率才是关键。
河蟹一、二壳期间的常见问题
1、不蜕壳伤亡
此种类型的伤亡多见于早熟蟹或体质很差的,不能正常进行蜕壳的居多。养殖朋友见到此种类型的蟹一般都会选择直接淘汰掉。
2、磨爪、烂肢、甲壳溃疡、黑鳃等引发的伤亡
此种类型的伤亡较为多见,多数是由于细菌感染引发,底质、水质环境不良(如:老塘、水体浑浊)的池塘多发。此种类型的河蟹在早晚温差变化剧烈的天气,爬网、上岸的情况较多。
处理建议:噬菌蛭弧菌(消毒、杀菌)配合维生素(愈合伤口,维生素K最佳),视严重程度,三天用两次。
3、体质差引发的伤亡
此种类型的河蟹多表现为肝胰脏发白、肠道无食,严重的爪子一碰就掉。原因多见于:苗塘或成蟹塘(清塘药)药残;饵料质量(尤其是饲料蛋白原料)不佳;温度不稳定,早晚温差变化大,底热、返底、缺氧等导致河蟹摄食量少,体质变弱;肥水不当导致的氨氮、亚硝酸盐超标(也就是肥害);水体pH偏高(多见于水清、草好、青苔多的池塘)。
处理建议:
(1)内源注重营养供给及内服保健
选好料:饲料尽可能选择全价配合饲料,饲料蛋白不能低于40%。
做内服:以体内解毒、提升抵抗力、保肝、助消化为主,拌服维生素、免疫多糖、胆汁酸、乳酸菌等产品。
内服效果的发挥必须要做到两点:
内服一定要按疗程进行,饲喂时间越短,内服效果越不突出,一个内服疗程一般不低于7-10天;
拌服方式要科学,相比冰鲜鱼而言,拌饲料投喂内服产品吸收率更高,更能确保内服效果。
(2)外源稳水
水体有药残的,可使用强氧化剂底改(如:高铁酸盐)予以降解。
严禁大剂量使用化肥、农家肥肥水,否则极易引发氨氮、亚硝酸盐超标,超标时间久了,河蟹摄食量会逐步减少,体质也会越来越差,严重的还会出现中毒反应,导致肝胰脏发白等,因此肥水一定要掌握方法:肥料以碳肥、矿物肥为主,减少氮肥、磷肥的使用;注重定向培藻(如:底栖硅藻的培养)。
稳定pH,水体过清或螺蛳过多的,要加大肥水力度,多选碳肥、矿物肥,注重藻种(如硅藻、小球藻等)的补充;调控好水草长势,及时打头、拉草、壮根;青苔过多的,及时处理青苔。
极端天气注意抗应激、防缺氧 阴雨、降温天气,及时使用VC抗应激;气压低、闷热天气,提前使用氧化增氧底改改善底质,增加底层溶氧,同时下半夜注意打水或开启增氧设备。
4、软壳伤亡
常见原因:
(1)蜕壳期环境变化(如:急剧降温、缺氧等)导致河蟹应激反应大,硬壳速度慢;
(2)水体营养(尤其是钙质)缺乏;
(3)有害菌感染。
处理建议:
(1)抗应激及营养补充——离子钙配合电解多维;
(2)有害菌防控——噬菌蛭弧菌;
(3)极端天气及时使用氧化增氧底改改善底质,增加底部溶氧。
5、纤毛虫过多引发的伤亡
由于养殖前期温度极不稳定,早晚温差变化很大,底热、返底多发,尤其是肥水喜欢用菜饼、农家肥的塘口,虫害爆发很严重,除了枝角类外,纤毛虫也很突出,许多纤毛虫寄生在河蟹鳃部、体表等部位,河蟹白天下午爬网、晚上上草头现象多发,摄食减少,体质变弱,严重的还会出现蜕壳不遂甚至伤亡。在放苗后,即将面临一壳蜕壳,纤毛虫附着在蟹苗身上,本身蟹苗的体质和抵抗力就不强,很容易导致蜕壳不遂,严重时影响开口,不能进食,造成死亡,影响成活率。
处理建议:
(1)有条件的养殖朋友尽量清淤,不给纤毛虫有繁殖的机会;
(2)进水时,注意水源,若有纤毛虫,可用地下水;
(3)选苗和种草时一定要火眼金睛,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4)若发现有纤毛虫,使用乐畅桉树精油,即便是脱壳期也可使用,避免后续严重化(蜕壳后可换水);
(5)多改底,尤其是在温度高的天气,调水,补菌,培藻,增加溶氧,加快底部耗氧物质分解;
(6)有一点要注意,当纤毛虫过多时,先不要急着肥水,水肥起来后生存环境变好,纤毛虫越来越多,要先杀虫后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