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千四百年前,王维一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唱响了游子思乡怀亲的赞歌,诗的魅力在于永恒,它总是将平凡的心事诉说的流传千古,成为人们口口相传的语言后,便化为中国人的文化印记和特定符号。古人虽已作古,但是某一天某一时某一地写就的诗篇如同给后人的一封信,任岁月沧桑,白驹过隙,它却沉淀的愈发持重和自然。
有时候,总想提笔写信,不是因为写信在当今略显异类,也不是写信能够诉尽衷肠,道尽相思,如此,用心写就的信件就失去了我对它初始时赋予它的意义。可能由于信件的时效性,以及当下人们追求信息的迫切性,信件正逐渐退出年轻人的视野,能够回复及时的微信、QQ足以互道心声,千里送秋波。信,再也无力担负起少男少女心向往之的及时快乐和畅解风情,它就像一件被弃的老古董,独自在角落却依然本色不改的静静守候,它在守候什么呢?
休假时,翻出当年上高中时与挚友的信件,那时大家家境都不富裕,手机当然是种奢侈品。那年也是恰书生意气,同学少年,写信洋洋洒洒,总能找到毛泽东当年豪迈吟咏而出的挥斥方遒。那时每月最兴奋的事情莫过于期待学校收发室的通知,“那个有你信”,屁颠屁颠地跑去,慌不择路的到了宿舍,打开信一睹为快。在长达两三页的文字中,我和挚友了解着彼此的学习生活,共同分享近来的心得,共勉考取好大学的志向,纯真的友谊在发黄的纸张中纤尘不染。这么多年后回头再读,方觉信件的优势是当下这些及时通讯工具无法替代的,它犹如照片定格了青春的美好芳华,在象牙塔的庇护下,我们谈理想、谈初心,纯真的文字搏动着一颗颗蓬勃朝气活力四射的心,在激情燃烧的岁月里,世俗不再是藏污纳垢的代名词,一切似乎是那么美好,给人以力量,给人以希望。
所以我并不认为信件失去了它的历史功能,在物欲横流、追求多样的多元躁动的社会中,信件愈加显示出它对人心净化,深化人与人之间感情的不可估量的价值。字里行间皆是情,嬉笑怒骂成文章。通讯工具在碎片化的表达和肤浅式的说教中,淡化了人们对亲情爱情的理解,弱化了人们对爱情亲情的长情告白,虚化了人们对爱情亲情的深挚。大凡具有情怀的人,都会回归传统,向来传统又铸就了经典,经典涵养着人性,信件散发的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自然美。若干年后翻出这些发黄的纸张,我想当年异地的艰辛和年轻的话语会在岁月的流逝中被保存,等我们稍大一点,这便也成为了我们共同的青春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