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帆关于教养的迷思提出了几个观点:
一是“教养假设”是错的,认为影响孩子成长的因素中,先天的基因因素很重要,后天的环境因素也很重要,但在后天的环境因素中,家庭环境只是一个方面,而且不是最重要的方面,更重要的在家庭之外的环境。
二是孩子所在的同龄人这个“圈子”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超越了父母的教养。
三是孩子世界有自己的规则,典型的就是“多数裁定原则”、“啄食次序”,多数裁定原则就是当某人的行为与群体中大多数成员的行为不一致的时候,这个人必须改变自己的行为。啄食次序是指群居动物通过争斗取得社群地位的现象,社会等级高的动物有优先进食权。同辈群体中的地位高低对一个人的人格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孩子跟什么同伴一起,对他们的成长影响更大。因此,家长过多干涉孩子的世界是不恰当的,要让孩子找到和自己差不多的群体,孩子才能找到归属感,培养出信心。
四是老师能够影响孩子群体,进而能够影响每一个孩子。老师是学生群体的领导者,能树立群体的行为规范、确定群体边界,以及确定群体的自我形象。遇到一个好的老师对孩子受益匪浅。
何帆这几篇文章举了事例来证明这些观点,其中有一个观点“父母对孩子的人格发展没有长久影响”。举了同卵双胞胎的例子,无论是在同一个屋檐下,还是不同的领养家庭,同卵双胞胎的性格差别不会有变化。从而认为决定他们性格差异的最显著原因是基因,而不是家庭环境。但是我觉得这样的例证,不足以说明家庭环境不够重要。在中国的家庭中,有家里孩子个个优秀,也有龙生九子各有不同。而且不可辩驳的是,我们在自己身上都能看到自己父母的影子,不可否认父母及家庭环境给自己烙下的烙印。我自己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我母亲因患有小儿麻痹症脚有点跛,身体上的残疾给她心理带来自卑,这让她变成一个非常自强的人。而我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我会体会母亲的辛苦不易,耳濡目染她的自强不息,让我从小就发愤学习,懂得报喜不报忧,懂得自己去对面困难。所以初中在一个周围一半都是混混的班级,还能不受影响一心向学,甚至最后的升学成绩考取了全县第一。
另一个观点提到“如果你的孩子是个学霸,却掉到了一群小混混的社会群体中,那他的日子也会很不好过”。关于这个观点,我老公的经历倒是相反的例子。我老公初中学习成绩也不错,成天和一帮不怎么学习的男孩子混在一起,俨然成为这帮孩子的老大。他还自诩为“比书呆子玩得好,比玩得好的人学得好”,不过后来玩疯了,被他老爸规劝,才收敛向学,考入了名牌大学,而和他一帮玩的孩子没有一个考入大学的。他虽然不是学霸,但这种成绩还算不错的孩子,掉在混日子不学习的圈子里日子也过得滋润。
当然我举这些例子不是否定何帆的观点,相反我觉得何帆的文章写得不错,内容也让人耳目一新,在强调原生家庭的环境中,能够提醒我们从另外一个视角看待养育孩子的问题。在我看来,教养孩子,家庭环境和外部环境是同样重要的。家养孩子实际就是一个生态系统,不是靠一己之力,也不是单纯靠家庭或者外界环境。如果把天生基因比作一个系统,家庭环境一个系统,外部环境一个系统,这些系统相互交融影响,成就个性的孩子。
对于孩子的教养,我认为“无为”就是好的教养方式,这种无为不是无所作为,是遵循孩子成长的规律的“道”,是给孩子自由,是家长以身作则,让孩子耳濡目染的方式教导,是耐心给她试错的空间。关于家庭环境和外部环境,家庭教养的系统仍是孩子的根本,就算孩子为了融入外部环境会改变自己的语言行为,但孩子的本心仍是将父母当做榜样,潜意识里就是成为父母这样的人。孩子在家里和学校环境表现不一样,在学校吃饭不挑还快,在家里又挑食又慢得和蚂蚁一样。那是因为在学校老师和群体压力下,孩子必须融入环境执行规则,压制自己本来的想法,而在家里得到舒展和释放,更加强烈地表达自己的愿望。总之,家庭教育和外部环境一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家长以身作则,耐心给孩子自由,因材施教,顺势而为。要给孩子择相得益彰的玩伴,要遇到欣赏孩子优点的好老师,最好还能和家长配合……外部环境太不可控,要看运气和缘份,家长还是做好自己,耐心浇灌孩子最现实和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