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库引进出品过一套“14 岁懂社会”文库本,薄薄的小册子,每本书由几十篇短文集结而成,特别适合随手拿一本在地铁上翻。看看这些书名:《不要成为无聊的大人》《你为什么没朋友》《你没那么笨》《关于“工作的幸福”这件事儿》《不努力好像也没关系》《来说说媒体的谎言》……谁敢保证成年人就一定想明白了这些问题?这套书的广告语是:别把 14 岁的困惑拖到 40 岁。我 28 岁生日的时候,好朋友 Sabrina 买了一套送我,14 X 2 岁开始读“14 岁懂社会”,也没有很晚。
“懂社会”系列中有一本《以书为友》,作者是从事图书工作三十多年的日本作家永江朗。阅读体验像是在听一个大叔絮絮叨叨地聊闲天,讲看书、选书、思考书的种种。我最近时常想起作者对青少年朋友们的一条阅读建议:“读书读三遍”。
重读的过程中,随时有可能发现第一遍读时没注意过的细节。第二遍读的时候,由于已经知道了情节,心是平静的,就像走一条已经走惯了的路,不必担心走错。于是能分出一些注意力,去看看路边人家院子里的树、树上盛开的花、停在电线上的鸟、悠然散步的猫。我们也就能细细品味作者的遣词造句,欣赏作者对文字的选择和对风景的描写。
那些已经读过两遍的书,读第三遍竟还是会有不同的感受。这一遍,我们生出了疑问——主人公为什么要做出这种判断呢?他的选择有没有错呢?如果他做了别的选择,事情会有怎样的变化呢?
读第三遍的时候,自己心中好像也有了另一本书。一边读一边想,从这本书发散开去,也许就有一本新的书诞生。
有个我很感兴趣的问题永江朗先生没有提到,那就是第二遍、第三遍读要和第一遍隔多长时间?
短时间内读三遍,往往会发现更丰富的细节。麦克尤恩有一篇技巧高度纯熟的小长篇《只爱陌生人》(The Comfort of Strangers),区区 180 多页,我第一遍完全没有读懂,只觉得是个社会新闻式的故事,看完译后记后方才恍然大悟,第二遍对照着译后记读出了很多隐喻和伏笔,大呼过瘾,紧接着又读了第三遍加深印象。这读的三遍,是和《以书为友》中提到的高度匹配的一种奇妙体验。
近来的感触是,重读之间最好间隔两三年,人有足够多的变化,看问题的视角也更丰富。
也正是第二遍、第三遍的再读,让我意识到做读书笔记的重要性,否则几年后的重读和第一遍读也别无二致,全都忘光了。
在书上写下的笔记和划线,其实是在等待与下一次拿起这本书时的那个人对话。回看我前几年的读书笔记会带来无穷的乐趣,羞赧与惊喜并存,曾经怎么那么幼稚?观点不一致的地方,自问为何变化因何而起?一致的地方,像是和过去的自己隔空击掌,“我也是这么想的,我还是这么想的!”故我与今我不论是同为一人,抑或“面目全非”,都让人快乐。
其实之所以想到写这篇文章,起因不是重读了什么书,而是重温美剧《破产姐妹》。第一次看《破产姐妹》是 2013 年,囫囵吞枣,只看得见麦克斯连珠炮损人+黄段子,其他的看不到也看不懂,当时在豆瓣标记的就几个字:“Max 贱爆了”。
这次二刷,还是觉得特别好看,一边爆笑,一边感喟。还是喜欢麦克斯,但更 get 到另一位女主卡洛琳的可爱。人年纪小的时候总是锋芒毕露,喜欢更加刻薄毒舌的那位,意识不到乐观积极、热情善良,面对一地鸡毛依旧昂扬是多么珍贵的品格,成为这样的人无法勉强,结识这样的朋友亦可遇而不可得。
在第一季的结尾,两个好朋友混进时尚宴会,试图找到家政女王玛莎·斯图尔特(Martha Steward)推销自家小蛋糕。在洗手间里更衣时,卡洛琳唠唠叨叨说玛莎的八卦,正主出现,全程听到(永远老套永远好笑的桥段)。卡洛琳从隔间出来后看到玛莎本人,微微一怔,面不改色,随即开始介绍自己的小生意和小蛋糕,麦克斯在边上一脸震惊:
Dude, are you serious? You’re still going for it.
妹子,你不是吧,都这样了你还不放手啊
我们总是需要一个固定的点作为参照系,才能发现自己对比过去到底变化了多少。麦克斯说这句话时我和剧中的现场观众一起哈哈大笑,同时被深深地感动了。still going for it,八年后重看,我才真正看懂了这部似乎满是黄段子的“低俗”喜剧。
这也是生活的馈赠吧:)
更多有趣文章欢迎关注公主号:轻松一跃Jum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