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在日记本的右上角写下日期,仿佛就能感受到时间在笔尖流逝,无止无休。内心也感到惶恐和焦躁。
如今自己处在一个不尴不尬的年纪,有着一份看似体面的工作,拿着一点刚好维持生计的工资,还有一段若即若离的感情,一切都不是刚刚好,一切都刚好差一点。
而这一切都与我的梦想无关,那个曾经被人耻笑,曾经差点被遗弃的梦想,犹如一点星火,在心底的某个角落自燃了起来。
也许这本就是我的宿命。它能让我这颗焦躁的心安静下来,可以就在这段时光里忘我而投入,就像此时此刻,一支笔,一页纸,一只书桌,安安静静,没有打扰,没有烦忧。
时隔四年,我又回来了,回到了这个我曾经生活过五年的城市。带着憧憬,也满怀不安。
憧憬是因为这里有我熟悉的同学朋友,熟悉的校园街道,还有一群因缘“豫”见的书友们;
不安是因为所憧憬的一切好像都变得陌生,初回郑州的那天晚上,我一个人站在街头,望着车水马龙的城市,竟有些与之格格不入的恍惚。
曾经的我们都怀着最纯真的初心上路,在十点读书里正好“豫”见。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因共同的志趣,相识相知并知心,那是我初入社会第一次感受到的温暖。遇到那么多的朋友在我对未来最为迷茫的学生时代给我指引和帮助,我心怀感恩。
我的好兄弟生病住院动手术,大家也自发的倾力相助,书友们,同学们,老师们,朋友们…
四年过去了,那段经历依然历历在目,感恩的种子早已在那时埋藏在心底,如今好兄弟早已康复,去年还成功考研去了成都。这么些年过去了,他一直都会不定期的给我打电话问候,聊聊近况,拉拉家常,生活的很乐观,比我乐观。
还记得那些年,在我们书友们的共同努力下,郑州十点读书会日趋完善,渐渐步入正轨。
每天线上打卡,就某一个共同话题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在读书会的微信群里讨论,明辨,充满了仪式感。
每月线下聚会,我们会提前确定好场地和活动主题,大家均是有备而来,有书友还会拿着提前斟酌好的稿子,很有仪式感的朗诵,那是我想象中文学沙龙的模样。大家熟络了之后,每月的线下活动便成为书友们更为期待的事情,每次仿佛约会般精心准备,只为和书友们见上一面,喝上一杯茶,聊一下午的话。当然也会为某个书友的困惑或迷茫建言献策,解疑答惑。
在班委们的努力引领下,郑州十点读书会也有了自己的公众号,一个专属于我们书友自己的发声平台,同时又成立了郑州十点读书会二班,加入的书友越来越多,线下活动举办的越来越高大上,邀请的嘉宾名气越来越大…
到最后却发现最初的那份纯真和热烈的心渐渐远去了,似乎变成了一个不得不完成的任务,一旦兴趣成了“工作”就会变得乏味。
我们最初给郑州十点读书会赋予的意义是,让阅读温暖一座城,读书是一场“悦己又动人”的旅程!
2017年,我毕业去了成都。很多书友也都因为工作变动或人生规划离开郑州,去到了不同的城市,四散天涯。留在郑州的书友们仿佛也失去了最初的那份激情。
这么些年过去,生活的现实拍打着我们,每个人都千疮百孔,也都在努力的和现实斗争,拼命生活。四散天涯的我们也都走向了不同的人生轨迹,有些人说了再见,也许就是再也不见。
事实也证明,那些年的我们活的到底有多么的不接地气,几乎每个人内心都怀揣着诗与远方,梦想着有一天能够实现既可朝九晚五又能浪迹天涯的生活,那样的日子,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希望里,幸福感和满足感爆棚。
毕业后的这几年,生活里充斥着加班,通宵,熬夜,猝死的字眼。
中国的凌晨四点钟没有太阳,如果有,我应该会不止一次的看到吧。
尤其在成都,这座多雨的城市,更加不会见到。
但我见过这座城市几乎一天中二十四小时的样子。
早上六七点钟冷清的街道,八九点钟拥挤的人潮,在朦朦雾雨中,却显的不甚嘈杂;偶尔中午也会有烈日当空,只是屈指可数罢了;午夜过后,寂静的街道以及小推车摊主在街边孤独的身影,有时候也会和朋友去买个夜宵或吃次烧烤,和摊主们闲聊,才得知他们每天的工作时间基本固定在下午6点至凌晨三四点,偶尔遇到顾客通宵喝酒,他们就要陪到天亮,同时也要随时防备着城管的驱逐,也挺不容易,看看,谁不是在辛苦的讨生活。
“现在不是因为疫情国家鼓励地摊经济了吗,为什么还有城管?”我问,
大哥一脸不屑,那是国家政策,可是执行下来就不一样咯。
如今,我又踏上了这片土地,心中的梦想还有一丝微弱的光,这几年通过公众平台加我微信的朋友有不少,他们是对读书会带着憧憬和期待的,但我不知道该怎么向他们说明读书会的情况,内心无比纠结,这正是这个原因,我总是在想,如果哪天我回来郑州,重新开始把读书会办起来,将会是什么样子的?
当然,如今的梦想再也没有年少轻狂时的模样,只希望在自己力所能及行有余力的情况下把读书会重新组织起来,为那些还怀揣梦想的书友们,也是为自己搭建起这个可以在焦虑盛行的当今社会能抚平内心浮躁的平台,让在这个城市里漂泊的心能有一个可以栖息的地方。
去年年末,我看了电视剧<觉醒年代>,便被蔡元培,陈独秀,胡适之,陈延年,邓中夏们圈粉了,看的热血沸腾,那才是青年该有的样子。
我认为生活在当今社会的我们也应当是有信仰的,就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努力创造,只有这样,生活和工作上暂时的一地鸡毛便不值一提,人生也便有了更好的意义。
过年的时候,我一个人在成都的出租屋里,一待就是半个月,除了偶尔出去买菜,几乎没有和任何人交流过。亮姐知道了,在年三十的那天晚上给我打电话,聊了很久,我知道,她是怕我孤单。
这是我第一次一个人在外过年,不是因为疫情,而是想给自己一些空间和时间去思考今后要走的路,不知不觉已到了而立之年,也该有一个新的开始了。
年后第一天上班,我便递交了辞职申请,然后乘火车去了拉萨。
除了一路的颠簸和高原反应,我貌似没有任何兴奋之感。只是这一路上看到的冰山绿水,沙漠荒丘,布达拉宫和大小召寺的雄伟震撼,拉萨人民的纯真质朴,以及流传着的历世活佛的故事,让我变得淡然许多。
回到郑州便开始找工作,租房,那一个多星期历经半个中国的经历再没有对任何人提起,如梦一场。原本去拉萨是我多年前的愿望,如今达成,并没有如想象中醍醐灌顶般的顿悟。
我重新开始了上班族的生活,就像新到这个城市一样,生活和工作上有着各种的不适应,有时候也会怀疑自己离开工作生活三年的成都是不是错的,没有谁能给我答案。
唯一能让我庆幸的是,郑州十点读书会在这里,在这里我收获过最纯真最美好的回忆和经历,遇到了那样一群友爱又努力生活的朋友们。
就像我跟朋友说的一样,即便生活一地鸡毛,即便早已物是人非,我们也要向前看,算是给自己逐渐磨灭的理想一些慰籍,至少现在还不想它过早败给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