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这是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的上阕,描述了上元节的热闹景象,而这种繁华,实实丰富了我的童年。
记得父亲转业刚到洛阳的第一个元宵节,租住在郊区安乐窝。父亲借来了一辆三轮车,载着全家五口过洛阳桥去看花灯。初春寒风瑟瑟,但依然吹不冷激动的脸庞。
那时看花灯是开放型的,花灯会从郊区政府门前,一直铺到市政府门前。两街四行,小到宫灯,大到各种大型机械灯,琳琅满目,亮如火海。早早吃罢晚饭,我们就出发,但等到的时候,已经是人头攒动,用摩肩擦踵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此时的父母,也很大方地会满足我们的要求。什么流利咯嘣、豌豆糕、糖葫芦、棉花糖,吃的玩的全都买个遍,这才切切实实是过年呀!
回去的时候,我困意难支。醒来时,已是第二天早上了。
后来,父亲分了房,看灯就不必骑车过桥,因为花灯就摆在家门口啦。每年从正月十二开始,陆陆续续会有挂灯的,搭戏台的,扯电线的,早早地为元宵节做起了准备。
洛阳当年的各大工厂,为了在灯会上拔得头筹,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不仅在花灯的样式上费尽心机,还增添了很多科技元素。大家喜闻乐见的戏曲人物——七品芝麻官,不但惟妙惟肖,形神具备,还会上下摇着帽翅,笑呵呵地俯瞰着众生。看那姿容美丽的仙女,旋转着霓裳,纤纤的玉手,时不时还洒下朵朵鲜花。生肖灯自是每年都换,嫦娥怀中的玉兔、手拿金箍棒的孙猴、腾空而起的巨龙、昂首报晓的雄鸡,无不是每年大家驻足最多的地方。
舞狮队和舞龙队,威风凛凛、上下翻飞,震天的锣鼓老远就把人的心撩得热热的。戏台上经典的老戏,对于结局虽是早已心知肚明,但依然会被剧情感动得或义愤填膺,或热泪盈眶。老百姓的这点情感,心甘情愿就这么被戏台上的演员扯东扯西,收紧又松开。
现在说来,这些也许根本没什么稀奇。但在三四十年前,没有手机、没有互联网,电视只有三个台的年代,这无疑是一年中最大的盛事!
待到上了大学,学了辛弃疾的这首《青玉案·元夕》,在花灯如潮的街头,心境不觉到了下阕,默念着:“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于是认识老公的第一年,我和他携手去看了王城公园的花灯,圆了这首古词。